眼看着高高在上的皇帝朱允文陷入了选择困难症,数不清的大臣开始纷纷的装起来贤明模式,方孝儒更是大声的劝戒着说道::“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就这种犹豫不决的心态,可万万要不得,汉末袁绍和曹操争锋,那四世三公的袁绍就败在了这犹豫不决的心态上,很多事压根经不住时间的拖延,时机稍纵即逝,可容不得有丝毫的犹豫和拖延呀!若是错失了时机,等这些藩王们在当地经营和盘踞的时间一久,势必会将当地经营成铁桶一块,朝廷到了这时若在想实行削藩之策,只怕会难上加难,甚至会显得有些无从入手,请陛下速下决断,万万不可拖延耽搁!”
听到如此劝戒的建文皇帝朱允文勐的沉思之中惊醒,历史上那一副好牌打成稀烂的那些个大人物,他们的悲凉下场都仿佛像幻灯片一样在自己的脑海里一一流幻而过,汉末三国之前的何进到袁绍,都是一个个鲜明的例子。
说起东汉末年的乱世,以至于后世三分鼎立的格局,追根朔源都会讲到一个人,那就是大将军何进。
很多人都说:如果何进没有死,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之间的矛盾未必就会立刻激化;如果何进没有死,董卓就未必有机会废立皇帝。
基于上述种种说法,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何进当时所处的困境,以及他所作出的选择。
在东汉末年,外戚集团(以何进为代表)、宦官集团(以张让等人为代表)和士人集团(以汝南袁氏为代表)并立于朝堂之上。
汉灵帝活着的时候,还能控制着局势不失控,但在汉灵帝去世之后,士人集团立刻开始撺掇何进:干掉宦官集团,我们认你当老大!
从理论上讲,如果何进联合士人集团灭掉宦官集团,他肯定能当老大,因为他是大将军;而灭掉宦官集团这种大事,士人集团肯定也不敢跳过何进,那只能逼迫何进与宦官集团联手,得不偿失。
可问题是:在士人集团看来,何进算个什么东西?他不过是个屠夫出身。说到天上,顶多也就是个寒族。
对于士人集团的这种想法,何进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根本压不住士人集团。
从这个角度来看,何进绝不愿意听信士人集团的劝说,对宦官集团开刀;他也绝不会听信宦官集团的唆使,与士人集团对立。
对于何进而言,最好的结局就是效法汉灵帝,继续维持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力量平衡,自己居中调停,左右逢源。
很多人都说,邀请董卓进京是袁绍出的馊主意。可从何进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不死,邀请董卓进京实在谈不上有多大错误。
我们要知道,当时并不是只邀请并州牧董卓一路兵马进京,而是三路,其他两路分别是武勐都尉丁原和东郡太守桥冒。
除此之外,何进还派出五路人马去外地征兵,分别是王匡、鲍信、张扬、张辽和毌丘毅。
从这个阵势来看,何进召集外地兵马入京,主要目的还是把京城的局势搅乱,自己可以从中渔利。
基于何进的角度,他当时有激进、中庸和保守三条策略可供选择。
激进的策略就是,直接用先帝(汉灵帝)的名号压人:凡是先帝生前确定的政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先帝生前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遵循。
张让等人是先帝生前最信任的人,现在先帝尸骨未寒,你们(士人集团)就想着对他们大开杀戒,你们是不是唯恐天下不乱?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何进可以占据舆论制高点,团结宦官集团对抗强大的士人集团。
这种方案的缺点是:士人集团过于强大,如果出现几个二愣子,在一些老狐狸的示意下当场火并何进,你说这是何苦来哉?
即使强如曹操,他早期也不敢用如此刚烈的手段硬顶士人集团,当曹操真正对士人集团的重要人物(如荀或和崔琰)动手,已经是曹操晚年的事了。
所以对于何进而言,他绝不敢选择这种策略,太冒险了。就算他没有被当场火并,如果士人集团赏给何进一个阉党的帽子,恐怕何进立刻就会成为士人集团的眼中钉。
保守的策略就是,响应士人集团的号召,直接下达屠杀宦官的命令。
对于喜欢捧着史书当圣经的人而言,这种策略显然是振奋人心的,因为宦官集团的名声早已是臭不可闻,不必担心屠杀宦官集团带来多少负面舆论。
可问题是:经历过黄巾叛乱和边疆造反之后,大汉各地的军阀势力(如董卓等)早已崛起。只要京城出现混乱,他们自然会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杀向京城。
到了那个时候,局势恐怕不会很好。最重要的是:何进做了这些事,能捞到什么好处呢?
运气好一点,何进可以在中央政府保留一个名誉高官的职务;运气差一点,何进可以带着一些财物体面退休;运气再差一点,何进恐怕会被人随意安插一个罪名,然后领着一家老小上刑场。
激进与保守都不可取,何进最终选择了中庸的中策,也就是后来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
何进选择与宦官集团划清界限,并一直在打压他们,却不愿意把他们彻底打倒。
何进看出了天下乱象已现的趋势,所以他招外兵入京,一是尽可能拉拢他们以为爪牙,二是想办法弱化他们的野心。
在何进最初的布局中,应该是士人集团、宦官集团和封疆大吏相互制衡,自己高高在上做裁判。
但在这个策略中,有一个比较大的漏洞,那就是何进本人并没有掌握多少兵权。西苑八军的老大原本是宦官集团的蹇硕,此时蹇硕虽然已经被杀,却也不代表何进掌握了这支军队。
何进在招三路外兵入京之外,还安排五路人马去外地(主要去向是山东)征兵,据我推测,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班底。
可打造班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干完的事,眼看局势就要不可控,何进只得在原定计划上变招:干掉宦官集团,收拢西苑八军。
这个转变,直接造成了何进的死亡。
促成何进干掉宦官集团,除了收拢西苑八军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殷鉴。
想当初,东汉的跋扈外戚是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却又被皇帝联合宦官诛杀。何进不希望自己重蹈覆辙,所以他虽然警惕士人集团,却也一直在防范宦官集团。
如果宦官集团上道,愿意主动交出西苑八军,何进或许不会这么着急。可对于宦官集团而言,他们是博弈场上最弱的一方,如果把手上最后一点筹码都交出去,那么除了等死之外,还有什么道路可走呢?
我始终强调一点,如果大家在读史书的时候发现,原本关系极其微妙的两拨人,突然一言不发地大打出手,那么答桉一定只有四个字:囚徒困境。
何进不相信宦官集团,宦官集团也不敢相信何进,当士人集团的威胁一天比一天大的时候,他们所想的不是抱团对抗,而是干掉对方,吞掉对方的资源,增加己方的胜算。
之所以是何进被宦官集团干掉,而不是何进干掉宦官集团,主要原因在于何进始终摇摆。
本来呢,何进定下了中庸的策略,按照计划来就是了。可随着局势的发展,何进越来越没安全感,这种情绪被宦官集团感受到了,连带着宦官集团也越来越没安全感。
宦官集团是光脚的,他们除了依附皇权之外别无选择,此时的汉少帝刘辨还是个孩子,根本没办法替宦官集团做主。
如果何进下定决心要收拾宦官集团,那么宦官集团只有反抗与被杀两条路可选。等着被杀是不可能的,所以宦官集团很快就统一认识:干掉何进!
而何进呢?他虽然也决定干掉宦官集团收拢西苑八军,但他始终在犹豫,原因就在于他不是光脚的,而是穿鞋的。
三种策略各有优缺点,何进无论选哪个都有成功的概率,当然也都有失败的概率。何进是总想用最稳妥的方法做最危险的事,所以他始终给人一种“犹豫不决”的感觉。
要我说,在这件事情上,嗅觉最为敏锐的大概是局外人曹操。
很多人都认为:曹操是何进的幕僚之一,也参与了决策,并不是局外人。可如果我们细品史书,会发现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史书在说起曹操的反应时,用了“闻而笑之曰”这五个字,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曹操“听到这件事之后笑着说”。
换言之,曹操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了这件事,而不是在场参与。
虽然没有在场参与,但曹操说的话却非常正确:“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很多人在解读这段话的时候,着重强调宦官集团的弱小,一个狱卒就能干掉他们。
可实际上,这段话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何进、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在京城内斗得不可开交,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件事:乱世即将到来。
很多人认为,董卓是在进洛阳之后,才成为举足轻重的军阀势力,从而开启了东汉末年的乱世,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
早在汉灵帝时期,董卓就已开始公然抗拒东汉政府的人事调动,而东汉政府对此毫无办法。
除了董卓以外,西凉有马腾和韩遂、并州有丁原、幽州有公孙瓒、扬州(长沙)有孙坚。这些人虽然还不是板上钉钉的军阀,在他们的底盘内也有人掣肘,但他们已经有了军阀的趋势。
在这个天下格局即将大变的前夕,曹操或许有了一些警醒,但绝大多数人依然毫无反应,还是按照过去那一套老办法在争权夺利。
如果单看何进等人的狗血大戏,其实在东汉历史上没什么特殊的:汉和帝时期有窦太后和窦宪专权、汉安帝时期有邓太后和邓骘兄弟专权、汉桓帝时期有梁冀专权。
如果何进不死,三大势力依然可以勉强维持表面鼎立的状态,这些军阀未必会有发挥的空间。但只要京城有了一丝风吹草动,整个局势立刻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在这种背景下,何进被杀了,东汉乱世也到来了。
而何进的死,甚至也没能给袁绍造成足够的警醒和教训,最终让袁绍在官渡之战之中输掉了一切,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是奠定曹操霸主地位的关键一战。然而战争之初,无论是军事实力、后勤粮草,还是谋臣将领的素质等方面,袁绍对曹操都有压倒性优势。然而袁绍却有一个弱点,这个弱点足以掩盖住他的所有优势,就是行事情绪化。而且比一个人有弱点更可怕的是,他的对手深知他的弱点。曹操便深知袁绍的弱点,所以官渡之战还没开始,袁绍就已注定失败。
建安四年(199年)袁、曹大战不可避免,双方陈兵官渡。袁绍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积极准备南下开战。
谋士沮授对袁绍说:“咱们刚刚讨伐完公孙瓒,军队和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粮草也需要补充,且曹操的实力并不强,无需大动干戈,只需多派精锐骑兵,兵分几路在边境骚扰曹操,使他不得安宁,不出三年,曹操就会被消耗空虚。“
袁绍不听沮授言,执意速战。从后面的战争进程看,对袁绍来说,速战固然不是最佳选择,但也不是没有速战取胜的机会。
建安五年(200)元月。刘备杀车胃占领徐州,背叛曹操,策应袁绍。曹操深知袁绍优柔寡断的弱点,于是放心带兵攻打刘备,以消除后患。谋士田丰催袁绍发兵速战。此时若袁绍果断出兵攻打曹操,取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然而袁绍因为爱子生病,心思不在战场上,无法理智判断局势,以致错失良机。
等曹操击败刘备,回到官渡后,袁绍才后悔不迭,决定发兵。田丰劝说:“刘备战败,曹操主力已经回来,不能急于交战了。况且曹操善于用兵,不能轻视。咱们兵力占优,应该选拔精锐,分奇兵,从各个方向寻找敌人薄弱点攻击,敌人救左面则击右面,敌人救右面则击左面,因此疲乏敌人,不出三年,敌人就会衰竭而亡。“袁绍非但不听田丰建议,且把之前失败的愤怒转嫁到田丰身上,将田丰拘押了。
二月,袁绍发布讨伐曹操檄文,并发兵,派颜良包围白马,亲领大军抵黎阳。四月,曹操杀颜良,救白马之围,撤向官渡。袁绍挥军渡河追击。沮授说:“现在情况不明,全军出击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大军应留在延津,再分兵进攻官渡。“然而袁绍此时仗着人多势众,又极度渴望胜利,已经不能理智判断形势,所以不听沮授建议。沮授只能无奈感叹:“悠悠黄河,我还回得来吗!“
袁绍渡过黄河后,沮授又对袁绍说:“北军人多,粮草足,南军人少但英勇善战,且粮草贵乏,所以南军急于速战速决,我们应该打持久战,拖垮敌人。“沮授的建议仍旧不被采纳,因为此时大将文丑和几个将领刚刚被杀,几番对阵袁绍都战败,他正在气头上,被愤怒冲昏头脑,无法理智判断形势,于是命令部队逐渐逼近曹营。
九月,两军再战,曹操失利,于是坚守不出。对阵一百多天后,淳于琼带兵迎接运粮车,沮授对袁绍说:“应该派军保护淳于琼侧翼。“然而袁绍自以为是,不听劝告。这时命运的天平向曹操倾斜。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法,被审配抓进监狱。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亲自带兵前往乌巢,袭击淳于琼。
张敖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乌巢难保,若没有粮草,军心会大乱,应该救乌巢。“
郭图说:“应该进攻曹操大本营。“
此时袁绍慌了手脚,便听从郭图建议,派主力攻打曹营。结果乌巢被曹操占领,曹操大营仍在曹操手中,张郃、高览降曹。袁绍军队大乱,瞬间一败涂地。袁绍和长子袁谭各单骑逃命。
官渡战败后,袁绍一蹶不振,此时他也并没有反思失败的原因,反而更加纵容自己情绪化的弱点,他竟担心被田丰看笑话,于是下令杀了田丰。
建安七年(202年)夏天,袁绍病逝。袁谭、袁尚为争权而互相攻伐,被曹操各个击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熙与袁尚逃亡辽西乌丸。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乌丸。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袁绍优柔寡断,在最该出击的时候,错失良机;在最该防守的地方,犹豫不决。最终被曹操偷袭了粮仓,大军一败涂地,两个不争气的儿子也相继被杀。人死家破,袁绍之败,败得彻底,败得令人惋惜。
想到这些悲惨的教训,建文皇帝朱允文终于咬了咬牙,痛下决心的恶狠狠说道:
“既然诸卿劝谏如此,朕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命曹国公李景隆,汇合督察院左都御史张丹青,这就赶往周国(周王的封国开封),全力调查周王违法乱纪一事,并争取率先拿下削藩的第一个目标!”
本来在人群里都有些准备浑水摸鱼蒙混过关的张丹青勐然惊醒,心中就像是吃了屎一样的难受,自己这是招谁惹谁了?!怎么这些事情都让自己给摊上了呢?再看看站在自己前面的曹国公李景隆,一脸好像感受到皇帝重用的喜悦一般,连忙跪在地上,大呼皇帝圣明!
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