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0章 第一场

看见坐在太师椅上纹丝不动的周王朱橚,李景隆心中极其轻蔑的瞪了瞪他一眼,心中满是不以为然的样子,毕竟在他看来,自己已经公然的率兵包围了整个周王府,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可以把这个藩王给直接带走,至于什么礼节不礼节的,那都是一句空话而已,大概是想到了此处,心中自认为稳操胜券的李景隆忍不住的冷笑连连说道:

“殿下真会说笑,李某可是奉了天子的诏令,按照朝廷的礼法和规矩来说,李某可是钦差大臣,见我如见君,应该伏地而拜谒的,恰恰应该是周王殿下,我想殿下贵为太祖儿子,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规矩吧?!”

一边云澹风轻写着药方的周王,一边头也不抬的呵呵直笑不已,对李景隆的话语丝毫的并不感冒,反而是满脸不在乎的样子,毕竟在他看来,李景隆这个家伙也就和自己一样,只不过是因为有个好爹,只不过是因为投胎技术和运气比较好而已,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本领和才华,如今能够人五人六的站到自己面前,和他的出身大有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对他的话语简直是充耳不闻的。

这个倒也不能怪周王,不仅仅是朱橚,实际上连京城里的大多数官二代,也对李景隆颇为看不起!认为他只是一个纨绔子弟,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才华!

即便是后来他投诚了燕王朱棣,在关键时刻给朱棣打开了城门,迎进了南京城,燕王朱棣照样对他心理非常的鄙夷!

说起李景隆,此人真是让建文帝又爱又恨。建文帝执意削藩之后,燕王朱棣举兵造反。李景隆深得建文帝的信任,被建文帝任命为大将军,挂帅率军征讨燕王朱棣。前后两次统帅数十万大军的李景隆竟被燕王朱棣十万大军击败,损失惨重,建文帝也因此转为守势。燕王朱棣攻打南京时,当时朝中各大臣都要求惩处李景隆,但建文帝仍然力排众议启用他,结果这个李景隆居然开城门投降,引朱棣进入南京,真是可恨。

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李景隆年青的时候也是很得朱元章信任的。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年青时就世袭曹国公。据史料记载,朱元章多次派李景隆到各地练兵。

不过,朱棣却瞧不起李景隆。李景隆挂帅征讨朱棣时,朱棣却说:“兵法有五败,这个李景隆全犯,他必败无疑。”然后朱棣兴冲冲地把李景隆犯的5个错误列举了一下。面对李景隆的大军,朱棣采取的战略是留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嘱咐朱高炽坚守不出,自率军队援救永平。结果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数十万大军却拿不下无重兵把守的北平。待朱棣回援时再把李景隆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在白沟河之战,朱棣率10万大军以少胜多,再次击败李景隆60万率领的大军。

由此可见,朱棣对李景隆的看法是对的,李景隆本是个纨绔子弟,并不懂兵法。那么朱元章对李景隆的看法就是错的吗?难道朱元章瞎眼了吗?

《明史·李景隆传》: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十九年袭爵,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四点:

明太祖朱元章确实很看重李景隆;朱元章曾经派李景隆去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兵;后来又派李景隆负责茶马互市贸易;紧接着升李景隆为左军都督府,这是一个军队管理机构。

从朱元章派李景隆去练兵和升其为左军都督府这两点来看,朱元章应该是认为李景隆有一定的治军才能,擅长练兵和军队管理。再加上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之后,本身也是熟读兵法,与朱元章的兵法上估计也有过一番交流,朱元章也就因此信任李景隆。但擅长治军或熟读兵书的人,不一定就能率军上战场打仗。我国自古以来纸上谈兵的人多的是了。

当李景隆率军来征讨朱棣时,朱棣对这个即将交战的对手肯定是下了一番功夫。史料并没有记载朱棣在交战之前认识李景隆,那么朱棣对李景隆的看法可能是来自于他在战前对敌方军情的刺探,这些敌方的军情可能包括李景隆的家世背景和性格特别、带兵方式、粮草辎重情况、军队构成、军队训练情况等。朱棣因此得出李景隆的五大错误:

《明史》: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

朱棣自幼跟随在朱元章身边,随军打仗,并多次参与北伐蒙古,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对兵法知之甚详,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对李景隆所率领的大军的军情了解,朱棣得出的结论是:李景隆根本就不懂带兵打仗。

《明太宗实录》:李九江(李景隆小名),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对于这么一个不知兵的人,朱棣胆子就大了,故意调走北平的重兵去支援永平,引诱李景隆来攻。李景隆虽练过兵,但却从来有过实战的经验,面对城墙高大的北平,李景隆束手无策。等到朱棣大军回援时,李景隆再面对朱棣这样的沙场老将,不吃败仗都不行了。

其实李景隆的发家史,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有一个好父亲,而他的父亲就是李文忠,他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同时也是明太祖朱元章的外甥。在公元1357年时,李文忠便以舍人的身份,带领朱元章的亲军支援池州,作战成功,接下来又乘胜攻下了又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令朱元章大为欣喜。

但是李文忠死的比较早,或许是没能陪伴朱元章度过晚年的缘故,朱元章便把对李文忠的挂念和嗯宠,毫不保留的转移到了李景隆的身上,加上李景隆这个家伙,长得高大威武而又帅气翩翩,有了一副好皮囊的他,偏偏又在军事上见解颇多,说起来口若悬河,一副很好的口才,哄得朱元章高兴不已,再加上朱元章也非常的有兴趣和感情去培养他,这才一步步的将他推上了将帅的高位,最终酿成了朱允文的国灭身死!

相传,李景隆的身材长得十分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总之就是一副翩翩贵公子的形象,在李文忠死后,他就很自然地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

李景隆从小就喜读兵书,深得朱元章的喜爱,后来还多次前往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此时他表现的就像是一个少年军事天才一般,只差一个实战的机会,去向大众展现自己高超军事才华。

建文帝上台后,李景隆因为是他的心腹,所以也备受信任,在周王朱橚谋反的桉件中,就是他李景隆去负责的查封的!而建文帝对他的信任,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朱元章的格外宠爱,从小就在朱元章的照顾和庇护之下长大的朱允文,很多方面上对朱元章的话,可以说是非常的信任和推崇,要不然的话,断然也不会把六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一股脑的交给李景隆……

但和朱元章以及朱允文等人不一样,不管是燕王朱棣,亦或是周王朱橚,打小就和李景隆这个家伙一起玩耍和打闹长大的,李景隆这个家伙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和本事,朱橚心里头自然是门儿清,此时除了不屑,剩下的还是不屑……

便有些满不在乎的哼哼说道:“你说你奉了圣旨办差,并且打着皇帝的名头,甚至要求本王大礼参拜,敢问圣旨何在?若是拿不出圣旨,你觉得我会给你好脸色吗?”

听着这个话李景隆忍不住的微微一愣的,顿时脑子刹那间就有些卡壳了,压根想不到周王会如此的应付和对峙,的确,虽说自己此番带着大批的兵马前来盘查周王府,但实际上,自己身上并没有带着,可以直接拘拿周王的圣旨,恰恰相反,皇帝对他面授机宜,是要求他赶往开封之后,明察暗访的四处搜罗周王的把柄和罪证,并且在有拿得出手的证据和借口之后,再实行拘拿,也就是说,自己眼下别说什么罪证,就连像样的圣旨也拿不出一封,面对周王的诘问,自然就显得有些尴尬起来,嘴边有些吞吞吐吐的说道:

“朝中有人把殿下给弹劾了,而且罪名还不小,只不过当今陛下顾及叔侄的情谊,并没有直接颁下圣旨,更要求我等不得对殿下无礼,只不过,在下奉旨前来查证核对,还请周王殿下给个方便,莫要阻挠我等办事才对!”

听着这个回答,周王忍不住的微微一愣,心中立马就猜到了,一定是自己那个几个不争气的儿子惹出了些许麻烦,这才让朝廷抓住了痛脚,要是一个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连累整个周王府,甚至就连自己这个周王殿下,搞不好也会受到波及,说句大言不惭的话,这其中的罪名和责任最轻也是一个管教不力,不管自己怎么摆脱和解释,估计也无济于事,毕竟前段时间朝堂已经吹出了些许风声,如今的新皇帝刚刚登基上位,削藩的心思已经是堪称迫不及待了,上次各地藩王一起的回到京师,朝堂里传出来的小道消息宣称,当时就有大臣建议皇帝在太祖爷的葬礼上直接动手,先下手为强直接扣住各路藩王再说,接下来的削藩便会极其顺风顺水!

只不过建文皇帝朱允文顾及自己的名声和仁义,终究没有在葬礼上直接动手,但这番才把自己的叔叔们全部放回,这才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便毫不犹豫的再次选择了削藩行动,偏偏好巧不巧的,自己的周王府变成了第一个被打击和削藩的对象!

朱橚忍不住的仰天长叹,自己好歹也是太祖爷的子孙,论身份和血脉,堪称极其尊贵,想不到自己父亲这才过世多久,说一句尸骨未凉也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如今太祖爷的棺木还在宫中,还未正式下葬,他的孙子便迫不及待的对他的叔叔狠心的动起了手!正应了曹植的那一句诗,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侄子啊大侄子!你究竟是有多么的忍耐不住呢?!这么快就想着要对叔叔们动手了,此番刻意针对的是自己这个有贤王美誉的周王,那么下一个又会是谁呢?朱橚脑海里忍不住的浮现出了自己的那个哥哥朱棣的身影,在他的印象和认知之中,诸多兄弟之中,就要数四哥朱棣最为雄才大略了,朱棣不论是治理国家亦或是带兵打仗,基本上都是挑不出什么过错和毛病的,即便眼下只不过是个区区藩王,也一点都无法掩饰和阻挡他的光芒四射,也对,像四哥那么雄才大略的藩王,自然会让大侄子朱允文感到如芒在背,一副视为眼中钉不除之而不后快的样子!

可这也没办法……谁让自己这些兄弟手足都生在帝王之家呢?自古以来,帝王之家便最为无情,不管世道怎么变幻,不管是谁又坐上了那个天下景仰的九五至尊之位,但凡对于权力和天下,都会无比的在意和戒备,哪怕是那个有可能和自己争夺的人,是自己的父亲或儿子,相互之间也会显得水火不容,彼此要斗的一个你死我活,分出高下才肯善罢甘休!

汉朝的汉武帝和太子刘据,汉武帝心中的猜疑之心一旦升起,便再也无法熄灭,把自己儿子一脉,彻底根除之后,依旧难解心头之恨!

唐明皇一日杀三子,唐太宗杀兄屠弟逼父退位,以及宋太祖宋太宗的金贵之盟,这都是血淋淋的事实!容不得半点反驳!

可自己这一生痴迷于医学,不论是周王府的兵马,亦或是钱财以及权力,自己明明已经摆出了一副压根不在乎也不参与的样子,专心的进行医学研究,希望借此能够打掉朝廷的猜忌和忌惮,可是即便如此,自己的这个大侄子依然不肯放过自己!朱橚忍不住的仰天望了望,苦笑着叹了口气!

既然你想要我死,那就来吧……

lq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