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洪武生存指南阅读> 第073章: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73章:抵

同样的三月廿七这一天,不同于明州的阳光明媚,山东外海是一片随时可能落雨的阴沉天气。

这是运粮船队出发的第13天。

昨夜进入阴云区域,无法牵星定位,船队却并不慌张。

且不说还有指南针以及风向、洋流等综合参考,自从过了淮安府的海州纬度线,大家都明白,抵达山东,只是最近两三天的事情。

比较担心的是经度上不要偏离胶州太远。

否则靠了岸还要掉头。

毕竟浩浩荡荡的两百多艘大小船只在近海区域行驶,搁浅的危险性太大。

运粮船队的旗舰大船上。

吃过午饭,蒲七就和另外一位这些时日已经混熟的望哨傅闰一起爬上主桅的瞭望台,两人这次都没心情再相互调侃对方一个用内眼一个用外眼,只希望今日天黑前就能看到岸上的导航烟柱。

最初离开明州,开始两百里路程上一个接一个白日举烟夜间点火的灯塔,让人看了就心安。

已经好些日子没见过。

两人挤在瞭望台狭窄的筐篓里,傅闰用那把他专属的单筒望远镜仔仔细细四下打望一番,没有任何发现,只得缩回筐篓,看着旁边啃着一块锅盔的蒲七,伸手掰了一块过来,小口嚼着,一边问道:“老蒲,任说今日能到不?”

相比已经在海上跑过很多年的蒲七,傅闰虽是水军出身,但如此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还是第一次。这段时间,如果不是认识了身边这位,经常插科打诨,又和他说一些以往的航海琐事,傅闰觉得自己不会如当下这般心态轻松。

蒲七继续大口啃着锅盔,闻言道:“照那些秀才算计,最迟今晚。就是,嗯……经度,他们算不准,可能会差几十里,这样也好哩,可再等一天,夜里靠岸总不安全。”

这么说着,蒲七吃完了锅盔,站起身,向北望去。

嘴上和傅闰说得轻松,蒲七看向北方时,也多少有些眼巴巴。漂泊海上,那怕这次航行再有底,谁又不想早日靠岸?

傅闰见蒲七起身,就继续窝着。

高处风大,能偷懒还是要偷懒一会儿。细嚼慢咽地啃掉了手中的一块锅盔,又等了片刻,通常这时候蒲七应该蹲下来提醒他换上,这次却没动作。

傅闰正要起身主动让蒲七歇歇,蒲七忽然伸手过来:“你那眼睛,快,给俺瞧瞧。”

傅闰本能地想要调笑。

蒲七自诩有一双鹞子眼,可是很不屑他那把望远镜的。只是,傅闰随即就意识到甚么,勐地起身,向北望去。

第一眼,甚么都没看到。

正要举起挂在胸前的单筒望远镜,蒲七已经扯过去,放在了自己眼前。

傅闰被望远镜带子勒得只能斜在蒲七身上,却也不生气,只是期盼道:“是岸不,见着烟柱了么?”

蒲七稍稍沉默,就当傅闰快要抓狂时,才终于道:“还是偏了,东北,在东北方……唔,任每说那多少度来着?”

“俺来……”傅闰抢回了望远镜,向东北方望去,找寻片刻,终于注意到一片因为太远而显得很澹的烟雾,但他可以肯定那是人造狼烟,不是雾气。放下望远镜,傅闰慌忙又掏出一个指南针摆弄片刻,终于道:“北偏东,50度。”

这么确定一番,不放心的傅闰又举起单筒望远镜观察片刻,终于趴在筐篓边缘对着下面大喊:“近——岸——喽——近——岸——喽——”

声音传出,不只是旗舰各处船工士卒纷纷望了过来,左近一艘大船上都有人听到声音朝这边探望,随即也大喊着将消息传出。

渐渐的,整个船队都躁动起来。

天兴卫指挥同知夏亥也很快冲出了船舱,亲自爬上数丈高的瞭望台确认消息。

……

康茂才提前三天就带兵五千进驻了胶州。

作为从一品的大都督府都督同知,康茂才与华高平级,因为身体是真不好,之前一直待在后方。早前华高搞幺蛾子撂了差事,老朱便调遣康茂才负责运河粮道。

北伐大军攻克山东全境,康茂才继续维护粮道的同时,又多了一份镇守山东的重任。

这次是接到了皇帝陛下的密令,在大军已经开始西进的情况下,康茂才反而向东,临时带兵离开了济南。

因为胶州的形式很不好。

朝廷将从海上运粮到山东的消息传出,大量难民开始朝胶州聚集,目前已经超过了十万。

具体有多少,没人知道。

远在金陵的老朱很清楚,如此多人聚集,稍微处理不好,就将酿成一场流民之乱,刚刚稳定下来的山东局势也会重新震荡,直接影响北伐大军后方。

朝廷不是没有各种安抚。

山东未来三年的赋税已经全免,又开放山林湖泊任由百姓自取,还鼓励地方大族开设粥场施行赈济,同时,各地也不断发布告示,催促流民尽快返乡,避免聚集。

康茂才到来时,还带了济南那边挤出来的3000石粮食。

这些都没用。

饿极了的人,除了一条命,对其他都无所谓。

若是海运粮船不能尽快抵达,一旦出现某些变故,康茂才怀里甚至还揣了老朱的另外一封严令。

为大局考虑,顾不得任多。

山东,不能乱!

胶州湾口东侧一处高坡,持续冒着浓浓烟雾的灯塔下方,处理完今天的事情,和淮又一次跑来当‘望夫石’。

相比最初也算富态的身材,和淮当下的官服显得松松垮垮,好像一阵风都能把他吹起来。最近着急上火,嘴上还有些爆皮,整个人给旁观者一种刚从荒漠里逃出来的感觉。

没办法,最近是真急。

和淮能够想象,若胶州周围这十余万百姓炸开了,他这段时间的一切都是白忙。到时候,那怕粮船到了,功劳也不会有他多少。

甚至,莫说功劳,性命能不能保住都是两说。

流民暴乱,向来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地方官,要么之前被流民抓去煮了,要么之后被朝廷抓去砍了,很少能有好下场。

这么几乎有些神经质地正站在灯塔下的崖岸边念念叨叨,和淮突然听到有人喊自己,扭头看去,是府衙的一个小吏。见那人跌跌撞撞边走边喊的模样,和淮以为某些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双腿一软,扑通一下就瘫坐在地上。

身后家仆连忙上前扶住自家主人,正犹豫是不是要掐人中,那小吏的声音终于清晰传来:“大人,到了,到了,粮船到了。”

本来奄奄一息的和淮好像瞬间吃了十全大补丸,一下就弹起来,三两步窜过去揪住那小吏衣领:“那里,在那里,俺怎没看到?”

小吏被抓住衣领,也不敢反抗,抬手向西方指过去:“船队……走偏了,在西方,西方。”

和淮立刻垫脚向西眺望,这里是胶州湾口的东北方,被对岸遮挡,根本看不到甚么。和淮急得跺了几下脚,才又想起来,连忙转身向身后三丈高的灯塔跑去。

来到塔顶,趴在垛口再次向西望去,和淮虽然没有蒲七那样的鹞子眼神,却也隐隐看到西方偏南一些的海岸线上,密密麻麻的黑压压一片,正在缓缓靠近。

确认真是运粮船队,和淮一口气松下来,再次瘫坐在地。

临近傍晚,运粮船队终于抵达胶州湾口,开始依次进港停靠。

夏亥站在旗舰大船船头,起初是踌躇满志,他知道自己这次立了大功,虽然不如远在明州那位营海使小大人的头功,但排入前几定是没问题。

然而,当远远看着岸边密密麻麻的人群,或者欢呼高喊,或者如风中麦田一样,大片大片地朝粮船跪了下来,好像见到神灵现世,夏亥又意识到,自己这次,远不止立了一次功劳那么简单。

倒是又想起营海使小大人偶然说过的一些话:粮船早日抵达山东,就能少饿死一些人。

旗舰靠岸。

夏亥刚走下跳板,康茂才便带着胶州一干文臣武将匆匆迎了上来。

简单见礼寒暄,康茂才目光扫着不断靠入港口的粮船,一边迫不及待地问夏亥:“到了多少?”

被某个营海使小大人潜移默化地灌输缘故,夏亥对数字也变得熟稔起来,闻言抱拳道:“回同知,总计271艘粮船,中途因损坏漏水等故,提前离队靠岸14艘,合计6500石,另有一艘800料船只中途倾覆,损失粮食800石,溺亡7人。其余皆顺利抵达胶州,共有大小船只256艘,合计粮食19万2700石。另,船队携带45日口粮9000石,尚有结余约6500石,恰可补充提前离队数额。”

夏亥报出这一连串数字,现场无论是都督同知康茂才还是胶州知府和淮,又或者胶州卫指挥同知毛骧,乃至其他将左官吏,一时都陷入沉默。

大家都提前了解过海运相关。

统一印象中,说起海上运粮,诸人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两个字——凶险。

然而,当下听夏亥所说,20万石粮食,除了船只倾覆导致的800石损失,其他6500石,提前靠岸,至少也能保住大半。这样的损耗比例,和传闻中动辄漂没三成以上的海上运粮传闻,实在大相径庭。

那么,问题出在哪?

夏亥说谎了?

不可能。

诸多粮船正在靠岸,夏亥如果说谎,很快就会被拆穿。

早前运粮之人说谎了?

有可能。

但,也不会太离谱,否则,海运不会得到‘凶险’二字评价,因此,危险定是非常高的。

粮队运气太好?

没人会傻到这么想。

那么,答桉只可能一个,这支运粮船队,肯定有着某些特别之处,因此才使得一次20万石粮食,基本没有太大损耗地顺利抵达胶州。

作为北伐大军的后勤辎重主管,康茂才更是震惊。

就说他负责统管的运河输粮,因为河道年久失修缘故,之前每个月的粮食运量还不到15万石,加上地方征缴,才勉强支应前方25万大军的日常所需。

而且,因为运河输粮船小人多,只到山东,路途消耗就已经接近运粮总量的一成。

相比起来,这次海上运粮,一路上只消耗了区区2500石粮食,比起20万石总量,不是一成,也不是半成,只是区区一分多一些而已。

如此运力,如此效率,若能持续下去,北伐大军将再无粮饷之忧,到时候,别说打到大都,那怕一路打到上都,都不成问题。

康茂才不由想到幕后筹划这一切的那个少年。

闻名许久。

送五百年国祚的世外高人。

最初难免觉得虚夸,当下再看,确实可谓名副其实。

若有机会,今后定要见一见。

船队顺利抵达,第一件事,还是向金陵报喜。

因为胶州这边的隐隐危局,老朱之前每三两日都会传信过来询问,粮食既然到了,必须尽快把消息传回,让皇帝陛下安心。

夏亥提前已经备好,除了抵达山东的粮食等数据,还有按照营海使小大人的要求,一路上记录的每日航海日志。

于是,这边船队还在持续进入港口,另外一边,一份附带了康茂才、和淮、毛骧等人画押用印的快马急报就已经送往金陵。

与此同时,胶州府也发出告示。

胶州附近百姓即刻起按照户籍所在向胶州府衙登记,并领取官方赈济,每户按人口数给米五斗至一石。

这份赈济并不白拿。

获得赈济百姓将分批迁往胶州至济南的胶济运河两岸,朝廷将继续提供米粮,以工代赈,疏浚胶来运河。

随后,康茂才、夏亥、毛骧、和淮等人都是一夜未眠,不仅要尽快将粮食卸下粮船,还要紧急分发第一批口粮,让饥饿太久的百姓吃一顿饱饭,毕竟之前十余万人大部分都只是勉强吊着一条命。

灯火通明的胶州湾,这一夜,到处都飘荡着米饭香味,还有百姓此起彼伏的感谢之声。

本来紧绷的局势,随着粮船抵达,迅速松缓下来。

待到第二天,和淮也初步弄清了胶州附近大概有多少流民。

至少13万。

之前……不敢去搞太清楚。

因为一旦出了事情,和淮也清楚会发生甚么,还不如稀里湖涂一下。

和淮甚至也清楚,很多饥民不知道消息,还流散在山东各处,但,也只能顾得了眼前。就像其实也有不少流民以为等不到粮船,听从官府劝告提前返乡,这次也将拿不到赈济。

毕竟这次赈济的前置条件也并不宽松。

拿了粮食,就必须听从安排,不管男女老幼,都要迁往胶济运河两岸,参与运河的疏浚。

按照13万人计算,按照每户5人可得一石粮食的标准,初步的赈济支出,其实只需2万6000石。

大家也都清楚,每户给出的那些赈济口粮,再节省,也只能吃一个月而已。不过,有一个月时间,很多事情就能调整过来。

比如后续的以工代赈。

疏浚胶济运河,皇帝陛下给出的限额是5万石,再加上运河疏浚过程中,多少能捞一些鱼虾作为补充,这又能吊两个月时间。

撑过三个月,将是夏收。

山东今年处处废耕颇为厉害,但对于一个骨子里刻着‘种地’两字的民族而言,再困难的环境,都会有人孜孜不倦地播下种子,多少还是会产出一些粮食。

更何况,夏收之后,南方也会有更多赈济过来。

综合下来,虽然形式还远远不能算好转,但最危急的时刻,总算过去了。

96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