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成立纸业和煤铁集团的事情,话题也不可避免地转向当下正在酝酿的部门改革。
朱塬和老朱谈过。
关于曾经,宰相制度废除后,老朱将六部全部提升了两级,从正三品到正二品,并直接向皇帝陛下汇报。不过,朱塬也没有隐瞒后续的发展,大概就是,这么做,除了老朱自己,谁也承受不来。
就像当下每天都要早朝一样。
为什么后来有两个‘不肖子孙’二十几年不上朝?
受不了啊。
老朱都听进去了。
关于朝会,祖孙两个的意见倒是挺统一,当下这种状态,还是要持续几年再考虑更改,比如,将来改成一旬一次大朝会三天一次小朝会这种。
现在……因为才是开国,正是要树风气的时候,无论是帝王还是臣子,都要勤勉一些。
朱塬觉得很有道理。
主要是不需要自己跟着折腾,要不然,就很没道理了。
而且吧,朱塬的想法是,现在的早朝模式持续几年,更利于老朱树立威信,至于风气,以老朱的阎王性子,嗯……准确说,是对百官的阎王性子,这洪武朝……官场风气想不好都不行。
反正就是,朝会改革的事情,今后再说。
至于宰相制度,考虑曾经到底还是发展成了首辅制度,只能说,存在即合理,就算老朱精力足够充沛,可以自己来,还是要考虑百年之事。
因此就不改了。
或者说,是不撤销了。
职权等方面,改还是要改。
主要还是分权。
朱塬和老朱的讨论结果大致是,今后,如同他这样的行省平章,要掌握更多的实权,而不是如当下另外的常遇春、李伯升他们那样倾向于虚职。
这也是要配合部门改革进行。
传统的六部,要分的话,就说当下……别说一干从二品的参政,只是平章,算上朱塬,中书就有五个,实在是不怎么够分,而且,就说礼部这种,也没必要分。
今后,如果有十个八个甚至更多的部门呢?
就像最近的设想。
随便一说,礼部、吏部、刑部之类,这是传统的,还有全新的,工业部、农业部、商务部、交通部、水利部等等,还有营海司和营田司,这同样是正三品的部级衙门。
到时候,就需要相当于副相的行省平章进行分管。
对于这件事,朱塬最纠结的一个点,有些不正经,主要是……名字。
很难全部凑成两个字或者三个字。
不齐整啊!
这个先不说。
除了这些部门,还有各种大学和企业,比如金陵大学,和今天说起的煤炭和钢铁集团之类,朱塬和老朱的讨论结果,也是设置为最高正三品级别,相当于部级。
老朱一开始对此还有些迟疑。
这么干,相比曾经的六部,这……一下子要多出如此多的正三品,将来会不会造成冗官冗员?
朱塬的回答是:会!
将时间线拉长,任何朝代,都避免不了这种事。
当下,好的一方面在于,老朱想到了,那就可以提前做出规避措施,朱塬给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是,部门可以设立,但同样,在需要时,也要能够进行裁撤。
开国新朝往往是立规矩的时候,祖孙两个商定了一项措施,接下来几十年,即使是不需要,老朱也要进行几次大规模的裁撤,以便给后辈做出个操作模板。
祖宗都这么做,将来儿孙们如法炮制,谁也不能反对。
至于部门太多?
相比传统的六部,当然多了,但,既然要开创一个千年未有之盛世,就不能再拘泥于前朝旧例。更何况,如果说正三品的话,当下大明可是一堆的指挥使,那个更多。
朱塬和老朱一样,都反对重文轻武,希望做到文武平衡。
因此,武将的正三品,也是正三品。
既然可以有一堆的正三品武将,为什么就不能有一堆的正三品文官?
想开了,就好了。
总之,中书职权,尽可能地分散一些,再通过上几级的中书参政、中书平章进行统筹,等于重新收束,再集中到宰相和皇帝手中,这么做的一个好处其实就是,宰相很难大权独揽。
因为太多。
三个和尚都没水喝,三十个……更没水喝。
说得兴致上来,朱塬又给老朱筹划了一些中书改革细节。
比如奏章。
当初一起从扬州回来时的楼船上,每当看到老朱批阅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鸡毛蒜皮,朱塬都有些忍不住内心吐槽,私下也有所考虑。
具体的建议,说起来也非常简单。
两件事:编号,分级。
老朱最不喜欢的就是部下对自己隐瞒,曾经的胡惟庸桉,当然是十三年的那次,除了老朱忍耐十几年一直都觉得宰相干得没自己好,还不如亲自来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极度不满胡惟庸的擅断和隐瞒。
编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一点。
将来全国各地的奏章,都需要给予一个编号。
为了避免中间阶段被隐瞒,编号赋予之后,不仅要送到皇帝这里,还需要中书高层亲笔回执到具体上奏的官员手中,另外还要誊抄出副本,分别存档。
避免‘火灾’之类。
如此种种。
再就是分级,汇聚到中书之后,再由特定的官员,不能是宰相,宰相一个人也忙不完,可以是几位行省平章,或者再低一些的中书参事、中书郎中等等,根据事情的紧要程度进行分级。
同时,所有奏章都要按照编号做成目录,一方面将最紧要的等级送交给皇帝陛下,另一方面,还必须附带完整的目录。
皇帝陛下处理完重要事项,可以查阅目录,对非紧要的奏章进行处理,或者全部,或者部分,或者,也可以完全忽略。
这就相当于一种不定时不定式地抽检。
朱塬说完这些,可以明显看到,老朱听得很兴奋,恨不得立马实行,但也发现了其中可能的问题,比如,官员会不会故意将级别分错,以便隐瞒某些本来很重要的事情?
当然有可能。
朱塬给出的建议也简单,祖宗你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当下只是初步想法,细节上,一步步完善就是。比如分级,将来也可以做出非常详细的规定,而绝对不是下面官员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或者,还可以多个官员交叉审核分级。
方法多的是。
祖孙两个谈起事情,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又是中午。
老朱主动留下朱塬一起用餐,朱塬也主动提出,可以喊太子殿下一起过来,最近读书有没有疑惑之处,他可以帮忙解答。
于是朱标就来了。
关于皇子们的教育,老朱私下同样和朱塬聊过,希望他能充当一个先生角色。
朱塬没拒绝,也没有完全答应。
这段时间太忙,目前肯定不行。
至于之后……
朱塬给老朱的建议,先等他把各级教材编写出来。
同时,对于诸皇子,小学阶段,自己还是少掺和,主要是识字和学礼,再加上将来一些基础的数学之类,也不需要他亲自出面。
等到了中学和大学阶段,根据具体情况,朱塬可以亲自负责一些课程。
而且,朱塬也相当直白地向老朱提起,对于皇子们的教育,关键是开阔眼界,以及,传统的一个‘礼’字。
不需要太精通。
当然了,将来,如果某个皇子对某一领域实在非常感兴趣,也可以深入研究,乃至成为一个学者,但,那大概也就意味着,这位皇子将会成为一个太平王爷,不会被派遣去创建另外的‘大秦’、‘大楚’之类。
老朱觉得,这样也不错。
这一次,肯定是不会再进行如同曾经那样的分封了。
还有就是,皇子和太子却是不同。
对于太子的教育,朱塬不介意多花费一些心思,免得朱标被传统儒臣给带歪,以及,还有保持自己在朱标这边影响力的考虑。
其实说起来,朱塬能看得出,老朱是希望他在皇子们身上多花费一些心思的,平心而论,朱塬其实也很愿意多花一些心思。
曾经大明的皇帝质量之所以参差不齐,关键就在于皇家的教育过于偏颇,只重视太子一个,而忽略其他皇子。
结果就是,正统继承的皇帝,其实都还不错,而意外得到皇位的几个,最次的,比如朱由校,甚至连字都认不全,这还如何能管理好一个国家?
然而,说到当下……其中有个问题。
朱樉!
因为出身低微,老朱对于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太多嫡庶分别,然而,太子却不同。
出于继承大明这份偌大家业的考虑,老朱对朱标寄予厚望,而且,为了传续的稳定,他也不会允许有人威胁到朱标的地位,哪怕其他儿子,都不行。
偏偏……
朱塬在《天书》中说了,自己是二皇子秦王朱樉的后人。
再加上另外一个也算是一根‘鱼刺’的朱棣,朱塬表现出不太愿意和其他皇子接触的态度,老朱内心里也有些顺势而为,没有勉强。
都是精明人,祖孙两个对很多事情心知肚明,但谁也不会说透。
不好说。
反正,终究是一个圈,老朱能不能自己明白过来,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朱塬内心里其实也没有那么在意。
朱标见到朱塬很高兴,用饭的过程中果然提了很多最近研究他那些学问时产生的问题,朱塬还主动和太子殿下说起了之前谈过的一些国事。
直到午饭结束,还是意犹未尽。
老朱就把两个少年人赶去了大本堂去继续说话,他则要召集一干中枢臣子,初步讨论奏折编号和分级的事情。
雷厉风行。
如此直到未时正刻,也就是下午的两点钟左右,朱塬才离开皇城。
带了一份长长的清单,和一个消息。
清单是内库的藏品列表,主要是之前从大都运回的那一批,因为水晶刻漏之事,朱塬之前想要亲自看一下老朱还带回了什么有用的宝贝。
可惜一直没时间。
和老朱提过,老朱就干脆让人做了一份清单,还吩咐,朱塬看到甚么好的,可以直接取用,不用再额外禀告。
至于消息。
来自山东那边,来州地界,发现了一座硝石矿。
根据山东行省参政汪广洋送来的奏章,朱塬判断,这座硝石矿不大,但,相对于这个年代的需求,其实也不小。
消息送来的同时,汪广洋还表示,近期就会从海路送一批样品南下,大概500料的海船,能装5船。
说起海运,上月初六从明州出发的第八批运粮船队,直到现在还没有抵达直沽,好在,根据汪广洋一同送来的消息,已经进入了渤海湾,近期就会靠岸,也算顺利。
再说硝石矿,问题也有。
初步计划海运南下的这一批,不纯,全是原矿,需要金陵这边自己提炼。这一方面是来州那边暂时没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管制的需要。
于是,第二天,朱塬就来到了也是惦记许久一直没有挤出时间关注的火器司。
关于火器司,这还是受到朱塬启发,老朱今年才成立的一个正五品衙门,分管着火器制造和火药配制等相关事项。
朱塬来到火器司,第一感觉是,曾经的一个千古谜团,揭开了。
天启大爆炸。
对于天启大爆炸,曾经有很多说法,甚至科幻到外星人在地球搞鬼的都有。但,当下,朱塬基本判定,就是火药爆炸。
为什么那么肯定?
看看洪武朝的火器司衙门在哪,就一目了然了。
金陵城中心,秦淮河附近,距离老朱的吴王府旧内,只有不到一里远,附近还居住了不少的功臣勋贵。
黄金地带啊。
这位置,万一炸一下,就不需要老朱再玩甚么‘狡兔死,走狗烹’了,可以直接吃炸烤兔肉。
还是一次能烤好多的那种。
朱塬一开始还觉得,或许,只是火器司的衙门在这儿,具体的火药配置,肯定要选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
然而,让他失望了。
出于对火器的重视,火药的配置,就是在这座大院内。
火器司郎中韩预亲自迎接朱塬,还邀功似地第一时间带他参观了火药仓库。
这段时间存储下来的,两万六千斤火药,还是加了白糖的那种,按照五斤一包,用防潮油纸仔细包裹后密密麻麻地堆放在那里,看得朱塬头皮发麻。
我要离开。
立刻!
不!
凭什么我要离开?
不过,还是当即离开,匆匆赶去皇城。
其他不谈,就和老朱说了说曾经的‘天启大爆炸’,声震数十里,一次几万人。
老朱听得一愣一愣,愣完了,也当即签发手令,要求火器司立刻把作坊迁到城外。恰好城南校场附近就有军营和仓库,暂时征用,连监管的士卒都有了,说搬就搬。
朱塬也给了一些建议。
关于火药,别扎堆储存啊,分开一些,到时候,就算出了意外,一次性几万斤和一次性几千斤,爆炸的动静肯定不同。
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