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白发苍苍,走路已经需要搀扶。
在郭英死后,整个开国功臣,也就剩下他一个了。
按照原本的历史,郑赐和陈瑛一起上书,逼着耿炳文自杀。
但是如今陈瑛那种酷吏根本得不到朱棣的赏识,至于郑赐,他已经被徐景昌弄得神经衰弱,夜尿频多,体虚脱发,哪里还敢多事。
所以耿老将军还能安稳活着,只不过他年纪着实大了,加上心力交瘁,明显撑不了多久。
这一次他也是强撑着身体,来见徐景昌。
“定国公,你要是有空,老朽想单独和你聊聊……你看方便吗?”
徐景昌笑道:“按理说应该晚生去拜见您……现在您老来看我,真是让晚生汗颜心惊。”说着,徐景昌看了看朱家三兄弟,他们全都退出去,另外盛庸和平安也退了出去。
屋子里只剩下耿炳文和徐景昌。
老爷子看了看他,笑道:“当年伱出生的时候,老朽还抱过你,一晃这么多年,老朽行将就木,只是有几件事放心不下,只能腆着老脸,来求你了。”
徐景昌慌忙道:“长兴侯,您老人家太客气了,只要我能办到的时候,一定竭尽全力,您吩咐吧!”
耿炳文叹道:“我有三个不争气的儿子,靖难之役,他们都跟陛下作对,老朽死了,只怕会有人找他们的麻烦,定国公可能帮帮他们?”
徐景昌一笑,“这个容易,回头我给他们安排职位……其实您老人家多虑了,曹国公他们还都在,陛下也不打算对开国功臣追杀到底,您老人家不用担心。”
徐景昌说到这里,突然一皱眉,忍不住探身道:“老爷子,您的真实用意不是三位公子吧?”
耿炳文忍不住大笑,“好一个机敏的定国公,确实不是为了他们。”
徐景昌也想到了,这位号称防御大师,在血雨腥风的洪武朝,他都能安然无恙,做人做事的谨慎,不在话下。
他当然知道儿子没事,却还是以此事试探,看看徐景昌可靠不,倒是很符合老爷子的性格。
“您老就直说了吧,咱们是自己人。”
耿炳文沉吟良久,这才长叹道:“其实这事情,老朽也困惑很久,至今想不明白。定国公,你说这么多开国功臣,前赴后继,舍死忘生,打下了大明江山,论起功绩,可能跟古之名将相比?”
徐景昌笑道:“老爷子,你说岳爷爷如何?”
“精忠报国,千古一人!”耿炳文毫不迟疑道。
徐景昌又道:“岳爷爷所想的,也不过是直捣黄龙而已。可如今黄龙府就在我大明的辽东啊!”
耿炳文猛地吸了口气,脸色一变再变……这话倒不是说大明的开国功臣胜过了岳飞,事实上,纵观上下几千年,尽忠报国,岳鹏举绝对排在前三名,他的不幸在于摊上了一个狗都不如的完颜构。
而大明的开国功臣,他们就幸运多了。
明君圣主,猛将强兵,慷慨北伐,尽复燕云。
有些时候,胜利来的太容易了,反而让人们忽略了此战的意义。
以至于此时大明的很多人,还是觉得鄱阳湖之战,才是真正的关键。至于北伐燕云,收复故土,只是追亡逐北,胜利唾手可得,有什么好骄傲的?
但真正站在了千年历史长河上,才能感受到这一次北伐成功的意义……甚至没有大明朝的成功,燕云之地继续沦陷,若干年后,去北平就要看护照了。
大明开国以来,不断的北伐,还有收复云南等地,总算遏制住了安史之乱以后,尤其是赵宋以来,民族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的天大危机。
而庞大的体量,众多的人口,又是渡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所在……毫不夸张讲,徐达、常遇春,还有无数将士,他们的功绩,是足以载入任何史册的,始皇帝一统天下,大汉北伐匈奴,盛唐霸业,君临天下,大明北伐,万国来朝……绝对都是这个民族,这片土地上,最壮丽的史诗。
只不过和那些相比,大明的北伐,着实有点被低估了。
“定国公,大明立国之后,不少开国功臣自甘堕落,嚣张跋扈,肆无忌惮,以至于惹得太祖皇帝大怒,诛杀了不少人。随后又是靖难之役,开国功臣几乎损失殆尽……要不是有定国公庇护,我们这些人都该死了。”
耿炳文说出了很无奈的真相,……大明开国功臣里面,有不少晚节不保的。
甚至像徐达这种,明明善始善终的,还有人造谣,说是被赐下了鹅肉。
死得这么窝囊,如何算得上英雄?
而且加之靖难之役,现在说了算的是靖难新贵,他们和开国功臣不是一路,自然没有人愿意挺身而出,为开国功臣正名。
徐景昌提议修庙,正好戳到了一些人的心坎上,尤其是耿炳文,作为硕果仅存的开国功臣,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席此事。
就算惹来天大的麻烦,他也心甘情愿,毫不后悔。
“定国公,不管怎么说,开国有功,总不能被埋没了吧!”耿炳文激动说道。
他这个年纪的人,真正在乎的,也就是身后名了。
徐景昌感叹道:“老爷子,您应该放心,此事也关系到了我的先人,晚生没有不出力的道理。其实我也在想,如果单纯争一个身后名,实在是太肤浅了……我们不光要争到名声,还要改变天下人的看法。总不能让那些读书人一张口就是孔孟门徒,千年道统……咱们要让他们明白,是大明让他们摆脱了四等人的命运,他们生活在太祖皇帝,开国功臣打下来的天下。如果他们只知道孔孟,却忘了君恩,忘了大明朝,那就是忘恩负义。”
“国在儒先!”
徐景昌用四个字总结自己的意思。
耿炳文浑身震颤,老将军大受震撼。
“定国公,你说开国之功,胜过孔孟?”
徐景昌笑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那可是圣人啊!”耿炳文感叹道。他的言下之意,开国功臣自己都接触过,一起喝酒,一起畅聊,他们什么德行,耿炳文一清二楚,就这么一帮东西,和传说中的圣贤,差距也太大了吧?
徐景昌笑道:“孔夫子、孟夫子,也都是寻常人,不过是被无数人吹捧,夜以继日,才有了今天地位。他们开创的儒家,固然影响了两千年的中华大地。可大明功臣,却是结结实实,恢复了华夏大地,还让汉人天下发扬光大……如此功劳,怎么就比不上孔孟圣人?”
耿炳文思量再三,不由得咧嘴笑道:“定国公所讲,真是让老朽茅塞顿开,只是老朽尚存疑惑,如何才能让人们接受这些主张?”
你徐景昌自说自话,最多就是个暴论输出者,要让大多数人都接受才行。
徐景昌道:“确实,这事情并不容易,但我觉得这事值得做……我们要让那些读书人改变想法,从儒家士大夫,变成大明读书人。如果做成了这件事,就不只是功在千秋那么简单了。”
儒家士人,自然是要捍卫孔孟之道,延续儒家传统。
至于儒家到底是什么内涵,就由他们来注解了。
可是作为大明读书人,自然是要把大明朝放在最前面,国家为重,天下为重……这是根本的不同,后面可以衍生出来的内容,简直数之不尽。
就说最简单的下西洋……以儒家的视角来看,外面是夷狄,大明是华夏。远航异域,只是钱多了烧的,跑去宣扬国威的奢侈爱好。
平时拿来吹吹牛,如果没钱了,也就停了,最多跟戒烟戒酒戒钓鱼差不多,负担不大。
可若是站在大明的立场,把大明真正当成国家经营。
那就需要把日子过得更好,家业更多,能多占一点,就多占一点,有什么好东西,就要往家里面划拉……
唯有心态改变了,观念转过来,下西洋才有了真正价值。
徐景昌都有点佩服自己了,从通政司的改革,到签订约书,改稻为桑,再到思想转变……回头一看,他为了大明朝,当真是殚精竭虑,苦心孤诣。
就凭自己的贡献,朱棣不好好奖赏自己,简直没有道理!
正在徐景昌感慨着,突然外面传来了脚步声,随后房门被打开……徐景昌已经吩咐了,连太子都打发出去,还能闯进来的,不用问,自然是大明皇帝朱棣。
而且随着朱棣还有个老僧,正是姚广孝。
“朕听姚少师说,你们在商议大事,朕就过来瞧瞧,没有打扰吧?”
徐景昌忙过来施礼,耿炳文颤颤哆嗦站起来,要给朱棣跪下。
哪知道朱棣抢步上前,搀扶住了老将军。
“您老当年没少教俺兵法,私下里见面,用不着多礼。”
耿炳文听到这话,眼圈泛红,“陛下提起当年,越发让老臣无地自容,老臣不识天数,真是该死!”
朱棣拉着他坐下,笑道:“朕都听说了,这是要修北平的城隍庙,我那岳父只当个北平的都城隍,实在是不够威风。朕也想共襄盛举,既是表彰开国之功,也是彰显父皇赫赫武功。身为人子,朕继承大统,也该替皇考做些事情才对。”
徐景昌不由得一喜,脱口而出道:“陛下真是太祖皇帝的大孝子!”
朱棣哼道:“还用你小子多说!朕打算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北平督造庙宇,你看谁合适?”
(本章完)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