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国师> 第111章 华夏农耕文明的真正成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章 华夏农耕文明的真正成因

第111章 华夏农耕文明的真正成因

朱高煦不晓得张天师此时的大腿有多肿,他挠了挠自己的大胡子,猜测地问道。

“至少四种?”

“说说看。”姜星火鼓励道。

“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西北风。”

“我觉得有八种。”李景隆一本正经道,“还得加上东西南北风。”

姜星火莞尔一笑,他继续在自己的文字地图上画了两条线。

\

\

西域丨沙漠丨草原丨辽东

陇西丨河套丨山西丨河北

汉中丨关中丨河南丨山东

蜀地丨南阳丨淮西丨淮东

巴地丨荆襄丨江西丨江南\

云南丨广西丨广东丨福建\

姜星火开口道。

“你们说的其实并没有错,确实日常生活中有八种风。”

“但是,我这里所指的【风】,不是你们平常感知到的风,而是‘季风’。”

“正是季风的风向,造成了华夏大地上不同的气候和不同的降水量。”

在这里,姜星火没有给他们讲解更为复杂的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只是讲了对华夏大地影响最大的季风。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让隔壁张天师掐紫两条大腿了!

“果真是风水学!”

跟之前的淡定完全不同,现在的张天师目露难以遏制的兴奋。

之所以张宇初张天师的表现跟大皇子朱高炽和户部尚书夏原吉截然不同,便是因为,小冰河期导致大明灭亡,不关他的事啊!

从曹魏至今,都灭亡了不知道多少个朝代了,龙虎山还是那个龙虎山,天师府还是那个天师府,你大明灭亡了跟我有啥关系?

所以朱高炽和夏原吉感到担忧、凝重的时候,张天师最多跟着装一下。

但是“风水学”这东西,对于张天师来说,那可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毕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传之秘啊!

如果自己掌握了这门学问,哪怕只能掌握一点点,也足够改变整个道门的历史了吧?

从此以后,自己的身份将不仅仅是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而是能够靠着这门学问,就能自己独立于龙虎山开宗立派的风水学祖师爷!

对于张宇初来说,小冰河期跟他没关系,而风水学才是他最宝贵的收获!

“风水学?”朱高炽皱了皱眉。

朱高炽总觉得,姜先生讲的东西,跟风水师口中的风水,完全就不是一个概念。

见大皇子有疑惑,张宇初连忙解释道。

“所谓风水一说,最早下定义的便是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也就是说,风水之术就是相地之术。”

“当然了,这也仅仅是‘术’这个层面的东西而已风水术、风水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风水学是‘道’。”

朱高炽似懂非懂,胖胖的脸上看不出变化,显然不是很明白风水术和风水学之间一字之差所蕴含的深意,但是张宇初却知道,真正的“风水学”现世的意义绝对非比寻常!

因为正一派传承千余载,从祖师爷五斗米教教主张道陵那代开始,懂得河洛图讳的张教主就已经将他所掌握的残缺的风水术视作绝密,只有在每一代天师之间进行传承,绝不能为外人知晓。

而这,还仅仅是残缺的风水术而已。

当世有几家道门流派,便以各自不一的风水术而立足。

风水一术,历史悠久,玄妙莫测,更是包涵了许多极为难懂东西,这些东西,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

但这些能养活一个门派吃饭的秘术,在姜星火所讲的东西面前。

一文不值!

张宇初作为龙虎山正一派天师的嫡传后裔,自小接触的都是一些天师道传承下来的风水术。

但是对风水术的其他部分,他却了解甚少。

张宇初也曾试图请教同样精研风水术的几位其他门派的长老,可惜每个人都讳忌莫深,不愿与他多言,这些都是他们门派传承的东西,怎么可能跟外人分享。

直至今日,姜星火的出现让张宇初看到了希望。

张天师仿佛找到了一条前路。

他的内心在狂笑。

“本天师直接学仙人的风水学了!”

“伱们这群老东西带着老掉牙的残缺风水术进棺材去吧!”

“道爷我马上就要成了,哈哈哈!”

姜星火指着文字地图说道。

“其实影响大明的【风】主要只有两种,一种是西北季风,一种是东南季风。”

“而这两种风也很好分别,因为它们出现的时间不同。”

“西北季风,出现在冬季,是从漠北吹向海洋,所以是西北走向。”

“东南季风,出现在夏季,是从南面的海洋吹向陆地途径大明东南。”

地图上画得很简单,几乎一眼就看懂了,但李景隆却并不满足,作为专业的托,他必须要把每个问题都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两股季风,都是怎么来呢?”

朱高煦奇怪地看了他一眼,风就是风,当然是吹来的啊,还能怎么来的?

他显然没有理解李景隆的深意。

这也是隔壁张天师正在屏住呼吸等待的答案。

风,尤其是如此大规模、有规律、能影响整个华夏大地的风,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风水学,需要知道的肯定不止是表面上的那些历史经验,否则的话,依旧是“术”这个层次,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称之为“道”。

面对这个问题,姜星火罕见地沉思了片刻。

要讲,当然能照本宣科地讲。

但是以他们的认知水平,百分之九十九是听不明白的。

如果姜星火再把海陆四循环的四个压力点一画,估计他俩就直接蒙圈了。

所以,要讲明白,但是有些东西可以省略,最好用他们日常能理解的方式去讲。

而有些概念,譬如“冷高压”,可以不是那么较真,严格意义上来讲,高压或者低压是气压概念,不能跟寒冷或者炎热绑在一起,会造成误导并不是说冷的就是高压,热的就是低压。

但是姜星火决定先不讲的那么教条、刻板,先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日后等补充的知识多了,他们自然也就明白了。

所以姜星火认真地沉思后,捋了捋思路,开口说道。

“为什么会形成风,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刚才在讲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时候,就已经讲过了。”

朱高煦迟疑地问道:“姜先生是说,那、那个‘比热容’?”

“对。”

“先说冬季的西北季风。”

姜星火指着文字地图问道:“在我们正常的认知里,大明的土地已经极为广袤、辽阔了,是不是?”

朱高煦和李景隆点了点头。

这自然是没什么问题,而且符合常人认知的。

李景隆补充道:“而且不只是大明,大明的西面,还有近乎无穷的陆地,蒙古人曾经探索过,但即便蒙古人远征了几万里,光是赶路都要花费数年,却依旧没有向西探索到世界的尽头倒是向南的方向,唐朝的玄奘就有记载,天竺的最南部比我们的最南部要更向南,但是并不算极远,天竺向南的陆地也是有尽头的。”

姜星火的手指,在文字地图的右侧,画了一个奇大无比的圈。

“那如果我告诉你们,我们东侧的大海茫茫无际,比我们已知的陆地都要宽广,你们信吗?”

两人刹那犹疑,对视一眼后,反而都同时点了点头。

“传说中,东面的大海苍茫无际,即便是徐福等准备充分的船队,出海远航依然无法探索到大海的尽头,东面的大海,确实有可能比我们认知里的陆地还要大,否则一代代人出海,总该是有人看到尽头的。”

两人思维的开明程度比姜星火观念里的古代人似乎要高一点,他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概念和事物,只要讲的言之有理,他们能听得懂就能接受。

“信就好。”

姜星火点点头,下了个定义道。

“季风的本质,就是海洋和陆地因为比热容不同,形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姜星火首先打了个补丁防止抬杠:“我们先不纠结海洋和陆地谁更大的问题,因为你们很难观测或感知到海洋的大小所以我们先做个不那么正确的假设,就假设海洋和陆地的大小是完全相同的,这样排除了干扰,更容易让你们明白季风形成的原理记住,仅仅是为了让你们方便理解,不代表海洋和陆地是真的大小相同。”

两人表示理解,这样就不用纠结推导过程受到陆地和海洋大小不等导致的差异了。

“你们都知道,我们刚刚已经讲过了,那就是水体的比热容,要大于土地,也就是说,海洋的比热容,总是大于陆地的,没问题吧?”

姜星火的推导过程显得极为谨慎,他必须要一步一步来,用尽量简洁、清晰的话语进行这个逻辑链的构建,防止过于复杂的概念把两个学生绕晕了。

“没问题,水体的比热容是很大,刚才朱煮沸不了的水,已经举例了。”李景隆全神贯注的思考,差点让他说漏嘴,朱高煦瞪了他一眼,李景隆顿时有些后怕。

对于姜星火不知道他们身份的事情,嗯,最起码是姜星火表现的是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这件事两人一致认为,就当姜星火确实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因此需要继续隐瞒下去。

最好能隐瞒到出狱,甚至是出狱之后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隐瞒?

李景隆和朱高煦的理由主要有这两点。

当先最重要的一条,自然是两人担忧如果姜星火知道了他们的身份,那么必然会产生顾忌,毕竟,两个普通的勋贵二代,跟大明的二皇子、百官之首曹国公,肯定是不一样的。

有些话说给熬鹰斗狗的勋贵二代说没事,说给二皇子、曹国公,那肯定是有事的,还是大事。

虽然他们也确实需要姜星火这些讲的这些东西来搞出大事.

但总归,让姜星火知道了他们的身份,很多话姜星火可能就不会这么如实地说了。

变相的,他们和整个大明都要损失很多知识,这些无比宝贵的财富,是他们无法承担损失的,所以必须要隐瞒身份。

至于第二个原因嘛,其实隐藏身份并非只是为了隐瞒姜星火,同时也是为了保护他。

在他们看来,姜星火既然是超越世间凡俗之人的存在,而且也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告诉他们,那么他们自然是不希望姜星火再受到任何凡间意义上伤害的。

这种伤害,既包括了身体上,也包括心理上。

毕竟,姜星火无意中在讲课时指点江山所说出的这些东西,其实已经逐渐对外界的大明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别的不说,就说“摊役入亩”这件事。

要是让天下的士绅、儒生知道了,这条使他们觉得斯文扫地而且再也留不住佃农,使得他们直接损失了许多财富的计策,就是姜星火提出的,那么你猜猜姜星火会面临什么?

极端一些,姜星火他本人会遭到刺杀,这种刺杀,不一定是阴谋论里有什么大人物指使的,也有可能就是受到“摊役入亩”政策影响的落魄书生,气愤之下行博浪一击。

这种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谁说的清呢?

而姜星火不知道他俩的身份,在诏狱里自然是安全的,毕竟藩王谋反试图围攻诏狱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再发生第二次了。

如果出了诏狱,朱高煦把他请在身边,有这位天下第一猛将的保护,还有许多的骁勇护卫,想来姜星火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心理上,那就更直接不过了。

朱棣这个新皇帝都天天挨骂!

而且士绅骂你、损你,毁坏你的名声,你有什么办法呢?

这就跟后世的网络喷子一样,嫉妒你比他过得好,就会在网络上无限地污蔑、造谣你。

只有几个人还好,你还能一个一个地去反驳,证明他们的污蔑是错的,维护自己的声誉。

可如果他们是有组织、有规模的匿名行动呢?就连诉诸法律,都会变得非常困难。

须知道,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这些词可不是假的。

网络暴力是真真切切地能杀人的。

在这个时代,一样如此。

所以他们认为,姜星火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哪怕是出狱了,他们同样也会假装不知道姜星火这个“为大明提出了无数重大政策”的身份,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姜星火及其家人的声誉。

否则,一旦被士绅阶层知晓,并用诋毁声誉的办法拿来泄愤,那无疑是会对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人,造成极为强烈的心理压迫。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棣那样,坦然地面对千夫所指、万人痛骂的。

朱高煦和李景隆之间的眼神交换,姜星火自然是有察觉的。

但是这种察觉,却并没有联想出更深远的东西,姜星火眼下的状态,正处于大脑极度专注的讲授模式。

当然,这是因为他顾不上想,若是讲完课后,或许遇到某些事情、看到某些信息,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两人的不对劲来。

姜星火继续说道:“既然你们也同意了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那么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可以推导出来,在冬季的时候,海洋与陆地的气温都会下降,但是陆地由于比热容低,所以陆地的降温比海洋更加明显,对不对?”

他讲述的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李景隆和朱高煦不约而同地点头同意了这个说法。

“冷的地方,空气的压力更高;热的地方,空气压力更低。”

李景隆略微思考了片刻,便示意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只需要把空气也看成是某种物体就好了。

“而风的形成,便是由空气压力高的地方,向空气压力低的地方吹拂。”

“综上所述,在冬季,由于陆地的比热容低所以气温更低,也就是更冷,形成了高压力的地区,而海洋则正好相反,于是冬季的风,就是从空气压力高的陆地,吹向空气压力低的海洋,也就形成了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

姜星火觉得自己的讲述已经比较通俗易懂了,两人又没有提出明显的质疑,于是继续讲了下去。

“同样道理,夏季陆地跟海洋相比,由于比热容小,增温强烈,海洋比陆地气温低,更冷的海洋是高气压,于是向更热的陆地吹风.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海洋上充满了水汽,而且同样是风,因为夏天气温高,夏季的风就是比冬季要热,也就导致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夏季季风。”

“而这两种不同的季风,让华夏大地形成了以下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农耕文明!”

姜星火顿了顿说道。

“那就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同时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种夏熟秋收冬藏的华夏文明!”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