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都市言情>工科生的华娱阅读> 第五十四章:论文与实验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四章:论文与实验室

王霏最近过得很乐呵。

白天,王旭会去上学,王霏自由活动,时不时跑到老那家里骚扰,要么就是回王旭的家和姜婶她们打麻将。

这个年月的帝都,麻将已经很盛行了,不过打法非常简单,没有香江麻将那么复杂的规则。

大多就是推倒屁胡,自摸加一倍,清一色,七小对,也加一倍,放炮单独给,自摸人人给,简单快捷,几分钟就是一把。

钱也不多,就玩个一毛两毛的,甚至还有五分底的。王霏从因为姜婶那里三缺一被叫去当搭子开始,很快就上手了,然后就是沉迷麻将不可自拔。

要不是看她还知道每天练功,自己给她的歌也都练得很好,王旭都想给她报班戒瘾了。既然没耽误正事,爱玩就玩吧,又不是小孩子。

不过每天晚上,王霏都会准时回小院,带着姜婶做的饭菜,和王旭一起过二人世界,这让王旭很满意,有种上班回家就看见媳妇的幸福感。

王旭不知道很多人正在惦记他,也不知道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知道他也不会在意,因为他现在很忙。

他现在正忙着修理他的那些录音设备呢,之前一直迟迟没动手,主要还是缺少必要的设备,这不回了学校了,就可以借学校的实验室设备了。

像什么电焊啊,万用表之类的设备,还好解决,毕竟你有钱就能买。但是像类似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之类的专业实验室设备,就算你有钱,现在你都买不着。

因为进口的得等,国产的更得等。

进口的得等外汇额度,等订货,制造,装船运输,进关之类的,没个两三个月甚至半年都搞不定。

国产的呢,这会儿电子仪器厂还没改革呢,产量有限,你又不是国企、高校,那就等着吧,什么时候轮到你,看心情。

幸运的是,水木大学的实验室是可以租借的,只要你是内部人员。对于学生吗,研究生要和导师申请,大学生则需要和系里申请,倒也没多麻烦。

这两天刚开学,做实验的人少,得赶紧借,过几天人多了就不行了。

经历一番周折之后,王旭最终获得了一间电工实验室的一周使用权,虽然需要付出两千块的租金,但是依旧还是很划算的,学校还会配个实验老师帮忙盯着。

在本科生中,他这是蝎子拉屎独一份的。

而这個特权,是他用一篇论文换的,论文是一篇关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算法的。前世是1998年发表的,前期也没产生什么水花。

直到2010年卷积神经网络真的火爆起来,才逐渐被挖掘出来,成了一代神话。当然,这也和原作者20年深耕这一领域有很深的关系,他后来许多论文都是以这一篇为基础的。

具体内容就不说了,和文娱关系不大,抄歌词也就算了,抄论文,那可能真会被读者被打死。

这是前世研究人工智能的人必看的几篇论文之一,难度不高,却设计精巧,非常适合只有本科的王旭,发表个二区SCI完全没有问题。

原作是一区,但人家是丑国博士,著名实验室负责人。而王旭,小虾米一个,能发二区都得找系里的导师挂名通讯作者才行。

但即便这样,在1991年的水木也是个了不起的大事情了。要知道,这是博士也只需要一篇SCI就能毕业的年代,你就知道这么一篇论文在系里老师心中的分量了。

(老师同学之类的人物,和现实完全无关,毕竟不是名人,用了也没人认识,还容易惹麻烦。)

现在的大学还没像后世那样卷成铺盖,因此突然有个本科生跑来说写了篇算法论文,这个学生才大二,专业课都还没开始。

老师们都很惊讶,但还是给王旭联系了一个名叫洛从文的海归博士做导师,让王旭把论文让他看看。

嗯,没错,水木的本科生也是可以有导师的。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是可以配置一个导师的,这对导师也有好处,算工作量的,特别是那些还没开始收研究生的年轻老师。

导师挺负责的,看了论文后觉得很新颖,算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拓展,有一定前瞻性,很不错的论文,于是帮他改了改格式就投出去了。

甚至还托了在丑国的导师帮忙,看能不能加快些流程。这还是他第一次做通讯作者发文章,他也想弄个开门红,要是顺利的话,对于明年申请招研究生和提副教授都会有好处的。

至于实验室,嗯,这个和论文有关系也没关系。

有关系是因为那篇论文,王旭成功混成了系里的名人,租借实验室,特别是暂时还没任务的实验室就不是问题了。

没关系则是因为,租借实验室的用途可以说和论文毫无瓜葛,你写篇人工智能的论文用电工实验室做个锤子。

王旭的进度很快,这一次只是维修,顺便调整一下信噪比。

录音设备是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声音进去,成品出来。因此系统工程在做录音棚设备调优的时候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种技术。

可能玩Hi-Fi的朋友会有一些经验,明明用的都是好东西,怎么出来的最终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甚至不如一些会玩的兄弟用十分之一预算搭出来的成品好。

这就是系统调优的问题了,这也是王旭需要示波器等高级检测设备的原因。

简单来说,用标准波发生器产生标准的波形,然后经过整个系统后,再看最后得到的波形,那个整体的变形就是你这个系统的全部误差。

途中每一样设备都会造成一些波形的变化,但如果这些变化互相抵消,就可能会形成一种互补的结果,最终就是两个中间结果都错了,但是最终结果反而对了。

当然音乐不会像标准波那样精准,但是这种代偿机制是类似的。王旭就是要用这些专业的设备,加上自己那机械般的耳朵,把这一堆设备修理好,再调整到最佳状态。

至于信噪比,那就比较麻烦了,王旭能够设计一些特殊的电路对于杂波进行过滤,但是这种过滤却又不可避免地会把一些正常波也给波及到,所以录音设备和音响设备的设计,制造很多时候真的很玄学。

所以,王旭用了整整两天时间,设计了几套用于不同位置的滤波、放大装置,然后分别连接在设备中,才算得到了一个让他基本满意的结果。

这就算是能用了,虽然不能和业界最顶尖的录音棚相比,但是在华夏已经可以算冒尖了。但在王旭的眼中耳中,这套东西也就是能用而已,因为他知道更好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