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632章 器以藏礼,礼以出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2章 器以藏礼,礼以出信

第632章 器以藏礼,礼以出信

两宫听着赵煦的解释,暗自点点头。

这样解释还算合理。

虽然她们依然难舍善财!

可只要真有每年一两千万贯的收入,那么,舍一百万贯用来邀买人心,倒也不是不行!

大宋的游戏规则一直也是如此的。

天家吃肉,权贵喝汤。

大家一起排排坐赤果果分蛋糕。

就是,还有个问题。

太皇太后道:“官家所思,确是周详!”

“只是如此一来,绫锦院织工,恐皆将为私人……”

“天家御工,沦为市井之人……”

赵煦笑了:“太母,如今那里还有什么御工不御工一说!”

“现下,便是太医局里的御医们,也在马行街、土市子,开设了国医药馆!”

作为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王朝。

大宋王朝已经具备了一些资本主义的特点——钱,可以买到一切服务。

专门给皇帝看病的太医,专门给皇帝做饭的御厨,甚至是特供皇帝的纸张、笔墨、茶叶。

只要有钱,你都可以买到他们的服务!

而且是可以光明正大,通过合法途径买到。

而绫锦院的织工,早在太祖时代,就已经在外面接单了。

在赵煦开发靖安坊的时候,又把教育变成了商品!

买了朕的房子,就可以读最好的蒙学、小学,拥有考入开封府府学的资格!

太皇太后顿时哑然一笑,道:“官家所言甚是!”

向太后在这个时候,则悄然扭头,与在帘外的尚宫张氏对视了一眼,这对主仆心照不宣的颔首。

于是本来准备的后手,悄然放了下来。

这保慈宫内寝之中侍奉的内臣、女官们,在悄然间就已经走过了万丈悬崖。

……

保慈宫发生的事情,在没有刻意隐瞒的情况下,很快就传了出去。

这个时候,都堂内的韩绛,还在审视着汴京义报上的那篇文章。

“君以道制法,故曰名其义……”

“臣以礼守法,故曰能其事……”

他一直咀嚼着这两句话,白眉下的眼中,闪烁着不定的色彩。

这两句话,他确认不是王介甫说过的,也非是新党过去的主张。

可偏偏,这两句话假若放在新学思想和新党主张的框架下,却莫名贴合。

何为新学?

自是相对旧学而言的。

那旧学标准是什么?

自是以汉唐九经注疏为体系的所修撰而出的《尔雅正义》、《论语正义》、孝经正义》等为核心的章句注疏体系。

但新学推翻的,不仅仅是以汉唐九经注疏为体系的思想理论。

他还要塑造一个全新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

譬如说《尚书周官》言: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

在过去,郑玄认为这是表示三公、三孤皆为天子辅臣,是辅佐天子一人,治理万邦。

而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公、孤所掌不异。

换而言之,三公、三孤,无论是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还是弘化、寅亮天地,都是一个意思,并无区别。

可王介甫就不这么认为了!

当年,他就借其子王雱之口,公开推翻了郑玄与孔颖达的注解。

然后在将尚书的这一句话,升华到非常危险的地步——以阴阳为本,天地为末,化待道而后立,天地待阴阳二后立,论道而不谕,然后弼。本在于上,末在于下,故公论道,孤弘化;公燮理阴阳,孤寅亮天地;公论道于前,孤弼于后!

看清楚没有!

新学的主张里,一切都是有秩序的。

阴阳有其序,天地有其道。

自然,朝廷、国家也该有法度来约束。

不止大臣要遵守,皇帝也要遵守。

不然就扰乱了天地阴阳的秩序,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会导致一系列灾难,甚至是国家倾覆社稷灭亡!

“王介甫啊王介甫……”作为熙宁时代的传法沙门,韩绛和他的兄弟韩缜、韩维,对王安石的新学和其主张,自然是无比了解的。

三兄弟甚至是支持的。

不然他们的态度也不会这么暧昧!

“汝可真是好运气啊……”韩绛悠悠叹息着,一双老手抚摸着那已经皱巴巴的小报上。

“先帝受不了汝!”

“小官家,却似乎能够接受了……”

王安石和他的新学、新党的主张,从熙宁八年后,就已经不再掩饰了。

天下需要一位圣王来领导!

所有人都团结在圣王的领导下,紧密合作,各司其职。

那假如没有圣王呢?

那皇帝就该垂拱而治,将天下大政委托给圣人来治理。

于是,王安石二次拜相后,不过两年就再次罢相!

先帝已经无法接受,王安石事事以老师的态度,用师傅的口吻,来教导他、指导他、规劝他了。

王安石也接受不了,昔年以弟子、学生的态度,向他求教,请他辅佐的官家,不再愿意听他的,开始急躁的、迫不及待的想要在三五年内就毕其功于一役。

这对师徒终于是分道扬镳。

本质上,这是君权和相权的冲突。

是皇帝应该乾坤独断,还是与大臣们商议、合作,甚至是将天下事托付给大臣的冲突。

这就是元丰政治,变成了先帝一言堂的原因。

也是王珪、蔡确能拜相的缘故!

一个三旨相公,一个阿谀奉承,以上意为行事准则,没有自己立场。

放下小报,韩绛慢慢闭上眼睛。

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了他的幕僚张之若的声音:“恩相,官家遣使来了都堂,请恩相与在都堂的诸位相公前去都堂正厅相见。”

韩绛立刻起身,来到了都堂的正厅。

在这里他就看到了官家身边的邸候冯景,带着十来个内臣,抬着一个个箱子,站在大厅上。

“冯邸候……”韩绛上前见礼后,问道:“这是?”

冯景笑起来,道:“熙河路前时入贡棉铃十余万斤,官家命专一制造军器局,择其善者,打造了棉被数百床……”

“除用于敬献两宫慈圣及宫中太妃、贵妃,赐给皇子、公主及宗室外……”

“官家还念及诸位相公,操劳国事辛苦,特地命我来赠,以为相公们冬日御寒……”

于是,随行的内臣们打开箱子。

里面装着的是以丝绸为被套,绣着精美图案的被子。

韩绛见着连忙率着在都堂值班的李常与安焘下拜谢恩。

送走冯景,韩绛与李常、安焘才看向了那些留下来的箱子。

每个箱子上,都有着文字。

??????55.??????

所以他们很轻易的就能找到赐给自己的那一份。

韩绛作为左相,得赐四床,每床棉被的被套上,绣以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与鸟兽图案。

而李常、安焘,则各得两床。

但,他们所得的棉被,却有着细微的不同。

李常的棉被上的图案,绣着长江蜿蜒之景。

而安焘棉被上的图案,则有着黄河奔腾之像。

韩绛见着,若有所思。

……

文彦博也收到了宫中所赐的棉被。

作为平章军国重事,他收到了五床棉被。

五,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字,而且比宰相多一床。

可文彦博却高兴不起来。

送走使者后,他就郁郁寡欢的坐在庭院中。

文及甫见了,难免好奇,于是问道:“大人因何不快?”

“但愿是老夫想多了!”文彦博悠悠说道。

“儿不懂大人之意……”文及甫顿首再拜。

“王介甫言:五为天地相合之数!”文彦博轻声道:“故先王制法,莫不如此!”

“所以有五经,有五等爵,有五礼,有五刑,有五服!”

“先帝因之,设国家朝聘之礼,藩国以五年朝天子……”

文及甫听着,人都傻了。

还能这么理解?

兴许官家没有这个意思呢?!

文彦博看着这个蠢儿子,叹息一声。

天子赐元老之礼,是能随便的吗?

都是有隐喻的啊!

所谓器以藏礼,礼以出信!

当朝那位,只是年纪小,但心思却比谁都多!

没听说宫中传出来的那些事情吗?

绫锦院上下,被他这么一搞,可谓恩威并施。

而那些获得赦免、恩典,又被塞了一个发财机会的官员,这辈子甚至是子孙都被绑在了这位官家的战车上。

非但从此只能紧随这位陛下的意志,容不得半点动摇,只能献完自己献子孙!

更没有半点自由可言。

稍有不从,就是千夫所指。

而且,文彦博还知道,对绫锦院的安排,浮在表面上的那些东西,也就只能图一乐。

那位官家,肯定还有别的安排。

就如他处置质库一般。

不要看,他现在将汴京大和尚们把持的质库与抵当所合一,然后打算开始扑买了。

但实际上,文彦博知道,这位官家,在抵当所之上,还要成立一个行会。

由行会来遥控、指挥抵当所的业务,建立章程。

而文彦博为什么知道这个事情?

因为,那位官家已经暗示了,要从他的儿子里,选一个去当第一任抵当所行会会首。

而抵当所行会中,这位官家可不止有文家这颗棋子。

曹家、王家的人,也是受其遥控的。

另外文彦博还知道,那个福建来的商贾黄良,也是这位官家的人。

换而言之,虽然抵当所是扑买了,大家也可以自由经营。

但是,抵当所这个行会,还是要受宫中遥控、控制。

各个抵当所只是看似自由。

实际上,谁不听话,完全可以通过行会,将之赶出抵挡所这个行业。

那么,绫锦院解体后的织坊也会有一个行会吗?

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而且,文彦博知道,那位官家还握着可以决定这些织坊生死的另一张王牌——原料!

熙河的棉铃可都是由向、高两家,直接销售给官家的。

私人或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一些熙河的棉铃。

但绝不可能大量获得。

熙河官府、皇室都不是瞎子。

原料被控制,工坊就成为了皇室的奴仆。

在抵当所、纺织工坊上,那位官家尚且玩出了这么多花样。

国家大政上,他岂会无的放矢?

文及甫看着老父亲那一脸绝望的神色,只能低下头去,道:“大人息怒,儿愚钝粗鄙,大人不值为儿气!”

文彦博都气笑了,摆摆手,道:“老夫没有生气!”

他已经接受了文及甫的平庸。

“相反汝质淳朴,老夫甚喜!”

文及甫、文贻庆,只是笨了一点,在政治上差一点。

但基本的眼力见和心思还是有的。

不至于和吴充家的那个吴安持一样,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

“六郎啊!”文彦博忽然喊着文及甫的排行。

“儿在!”

“以后少去太学看吴家那个傻子!”文彦博道。

“为何?”

“老夫担心,哪天他触犯天颜,降下雷霆,把汝也给劈了!”文彦博冷冷的说道。

吴安持在太学,还在摆烂,还在怨天尤人。

这样的人,哪天真的闯出灭家族诛的祸患来,若文及甫还傻傻的念及旧情,与之称兄道弟,一个不小心就要连累文家。

文及甫自己死了不要紧。

万一牵连宫中的十三娘,如何是好?

“这……”文及甫想着吴安持,缩了缩脖子:“不至于吧!”

“当今官家,不是曾在先帝前立誓,宰执有罪,纵犯十恶不赦之罪,止于赐死,十恶之外至于编管吗?”

“吴安持再怎样也是故宰相之子,即使念及其父,官家也会宽容、优遇一二……”

文彦博都快被这个傻子气笑了。

他冷冷的看一眼文及甫,道:“汝去打听打听,看看华阳王家,现在是个怎样境遇?!”

王珪死后,其子扶棺回乡,这才多久,王家的风言风语和王珪诸子的劣迹,就已经传的汴京上下都知道了。

最要命的是,文彦博还听说,在成都府路那边,王珪诸子最近一直在成为被告。

他们不仅仅兄弟互相为了财产分配而闹得鸡犬不宁。

更被当地的很多人,攀扯着打起了各种官司。

不出意外的话,王珪留下来的那两三百万贯的财产,会在转瞬之间,就在内外互告下,被鬣狗豺狼分食殆尽!

所以,所谓宰相子孙的身份不仅仅不是护身符。

有时候可能还是催命符!

而那位官家,对吴家和吴充的态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吴安持的太学收教诏书怎么说的?

自弃圣人仁恕之教!

不恤百姓疾苦!

这是指着鼻子骂不仁不义!

等于将之开除出了士大夫的行列!

连士大夫都不是,自然可以放逐、刑杀甚至族诛!

……

()

pt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