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朱瞻壑一脸兴奋,他昨日听闻傅先生又要带自己见识一件新奇的东西,不由得激动一晚上没睡好。
这次新奇之物又会是什么呢,较之上次的滑轮组又会如何。
他现在可是还记得滑轮组的神奇之处的,两三百斤的重物一个普通人即可拉动。
不过,傅先生说了,要见识新奇的东西,就需要他提供一些玩意。
对此,朱瞻壑毫不在意。他身为汉王世子,虽然不能取来天下十成之物,但是取来八九成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不过,在先生告知自己要取来叆叇(ài dài)时,朱瞻壑一愣。
傅先生要那东西干啥,据他所知,那东西乃是针对老人看不清书籍所使用的,他就看到一些大儒会使用这个看书籍。
当然,自己也会用它来点火,着实有趣。
难道傅先生能将叆叇玩出花来。
所谓的叆叇就是凸透镜,傅林知道这东西在大明可不少见,早在汉代就有“嵌水晶金圈”,可将物体放大四到五倍,被考古界称为史上最早的眼镜。
汉代淮南王刘安所撰《淮南万毕术》中写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由此可见,在汉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凸透镜的大概用途。
至于到了宋朝,凸透镜依然出现在各种生活时间之中,宋代的苏颂和沈括在《苏沈良方》中提到“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或水晶镜子于日得者太阳火为妙。天阴,则以槐木取火亦良”。其中的水晶镜子即水晶凸透镜。
不仅如此,宋代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双片老花镜,南宋皇室宗族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就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老人目昏,不辩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
傅林当然不会只向朱土要一个凸透镜,只凭借一个凸透镜那是无论如何也玩不出花来的,毕竟以大明的技术,除了当成老花镜和点火之外,也没有啥其他的用处。
要想让凸透镜成为利器,最起码要两个凸透镜,将之组合到一起,形成望远镜,这望远镜在后世有一个名字,开普勒望远镜。
不,现在不应该说是开普勒望远镜,那家伙还没出生呢,现在应该说是傅林望远镜。
看着傅林在一旁傻笑,朱瞻壑一头雾水,先生这是干什么了,在一旁傻笑,难道得了失心疯。
当即挪动些脚步,离傅林远一些。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开普勒望远镜虽然使用的是两枚凸透镜,比较好获得,但是只能够成倒立的像,并且对于焦距有着较大的要求。
要向形成正立的像,那手段可不止复杂一点,为此,傅林选择了另一种望远镜。
伽利略望远镜。
伽利略望远镜采用的乃是一凸一凹两枚镜片,能够成正立的像,
自古以来,凸透镜的应用记载无比庞杂,但是凹透镜的应用确实只有寥寥几笔。
除了《墨经》之上有所记载,还有就是南唐道士谭峭在其《化书》中描写的那般“一名圭,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圭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其中珠就是凹透镜。
不过,傅林并没有为此而担心,不是有朱土吗,直接让他打造一枚凹透镜不就行了。
现在朱瞻壑手中的锦盒之内,就躺着一枚凸透镜,一枚凹透镜。
在傅林一开始将凹透镜的图纸交于朱瞻壑是,他有些不明所以,这和自己印象中的叆叇有很大的差别,图纸之上还有三个大字,凹透镜。
就在他让工匠打磨好之后,还特意试了试,结果发现,透过凹透镜书籍上的字体全都缩小了一圈,朱瞻壑一脸疑问,这也不能用来看书啊。
他又想到了另一个功能,点火。
结果发现这凹透镜也不能聚集光点,更别提点火了。
朱瞻壑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傅先生的图纸有误。
不对,傅先生的图纸怎么可能有误呢,大概是匠人没有根据傅先生的图纸打磨。
如果按照以前的朱瞻壑,就肯定要找匠人的麻烦了,但是现在的朱瞻壑已经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等到傅先生说这东西不对时,自己再去找匠人的麻烦。
傅林接过朱土带来的锦盒,看着躺在盒中的两枚透镜,不由得高兴万分。
伽利略望远镜,成了!
不,应该说傅林望远镜成了。
看到傅林一脸激动的神色,朱瞻壑一头雾水,为什么先生如此激动。
不过,看样子,工匠打造的凹透镜算是通过了先生的考验。
傅林分别将两只透镜抓在手中,询问朱瞻壑。
“小朱啊,你可知此两物的名称。”
“回先生,一物名为叆叇,一物名为凹透镜。”
“那你可知这两物的神奇之处。”
朱瞻壑倒是将凸透镜的用处除了出来,但是对于凹透镜,却是一无所知。
他也曾将两个透镜合在一起观看,结果发现所看到的物体十分模糊,因此放弃了继续观看的打算。
傅林拿起两片透镜置于眼前,开始调节起两枚透镜之间的焦距,待到调整到适合的时候,傅林的嘴角露出了微笑。
就是这个感觉。
他从自己这个所在的院子已经看到数十米之外社学当中的叶子脉络,仿佛那棵树就近在眼前一般。
看到先生嘴角露出微笑,朱瞻壑挠了挠头,傅先生这使用方法岂不是与自己别无二致。
傅林将之递给了朱瞻壑,示意他也试一试,随着傅林操纵朱瞻壑的双手,朱瞻壑眼前的景象顿时清晰起来。
朱瞻壑双手一抖,将两枚透镜抖如草丛之中,他有些不敢相信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确认了刚才看到的大树在距离自己数十米远之处,但是刚才刚才看到的却仿佛在自己身前一般。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看着朱瞻壑望过来的目光,傅林则是开口道。
“小朱,是不是看到了远处的大树。”
朱瞻壑点了点头,这有些难以置信。
“我将之命名为望远镜,你意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