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韬的心情很愉快,大宋官府的办事效率还算不错,从生出念头到如今具体执行,难得如此顺利。
但陈茂清却高兴不起来,这时候跳出来做冤大头,官府乐见其成,欣然应允完全在情理之中。不过两成半的赋税差价让他有些意外,他暗自揣度,大概是官府见到情势严峻,利用他们安抚茶农的手段吧!
瞧见孟韬一脸笑意,陈茂清少不得忧心忡忡,如今这不叫顺利。能把茶叶换成铜钱,换成银锭才是正经的顺利。时至此刻,他都没想到任何行之有效的办法,孟韬能怎么做呢?
“韬哥儿,你打算如何行事?”陈茂清心里实在没底。
孟韬胸有成竹道:“这个……表叔,你放心大胆收茶,然后运往定军山就是了,然后静候佳音。要不了几个月,会有数不完的铜钱。”
呃……对于这种卖关子的行为,陈茂清也无可奈何,心中暗自祈祷,但愿如此吧!与此同时,他也有种感觉,自打生一场险死还生的大病,韬哥儿似乎有很大变化……
……
孟韬没有在兴元府多做停留,收茶只是已经得到官府准许,很多事就必须着手准备。又经历了几个时辰的颠簸,月上柳梢之时总算是回到了定军山。
来回匆匆,孟韬感觉骨头都快散架了。向祖母回禀过大概的情况,简单吃了晚饭,便倒在榻上不想再起来。今天阿旺告诉他,定军山下不远处有一处温泉,要不是天色已晚,倒是真想去泡泡,那玩意应该解乏。
孟韬这一觉睡的很沉,以至于误了次日的晨练,起床时太阳已经老高了。祖母孟陈氏很意外地没在,早饭是周婶代为准备的,一碗大米粥,一碟新春第一茬的莴苣,还有几个包子。
莴苣和米粥都不错,唯独这包子。不是说诸葛亮当年征南蛮时就发明了这玩意吗?定军山地区该有最完整的传承才是,为何技术还是如此不成熟呢?也不知面团是怎么发酵的,还有这馅料的味道……
为了不伤害周婶的一片热情,孟韬将就着吃完了。但每一次下咽,他都有冲到厨房露一手的冲动,直到喝下大半碗米粥,才压下了这个想法。
这个年代讲究君子远庖厨,作为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富家公子,进厨房会很奇怪。以前的孟韬肯定没进去过,理所当然也不会做饭,如今贸然露一手会是什么后果?该怎么解释无师自通呢?从书本上看来的?大宋似乎没有一本专门讲烹饪的专著。
放下碗筷,孟韬准备动身上定军山,叮嘱张瘸子找人整修茶园,顺便向茶农宣传孟家收茶一事。没想到不等自己出马,祖母已经帮忙办妥了,一声吩咐,十几个人已经在茶园里开始忙活了。
随着孟家开始重整茶园,收茶之事也不胫而走,不到中午便传遍了定军山方圆,许多茶农赶到孟家来确认消息。
孟陈氏和孟韬一起出面,向茶农们承诺以二十文每斤的价钱收茶。并且强调官府已经准许,由孟家直接从茶农手中收购,直接付款。
茶农们听到之后,兴奋不已,二十文的价钱虽说还是有些低,但总算是有赚头。只要茶叶能卖出去,就能有饭吃。更惊喜的是,官府并不介入其中,他们可以从孟家直接拿到钱。
官府收购,胥吏们在斤两上做手脚,在品质上诸多刁难,巧立名目克扣,茶农们都吃过苦头。如今孟家开秤收茶就不一样了,说起来当真要感谢老爹孟诚,诚信仁厚的名声在定军山,乃至兴元府都是响当当的。
孟韬自然不能落后于老爹,当即宣布,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可以先来孟家预支稍许茶款,以解燃眉之急。
此消息一出,顿时群情振奋,很多人激动的泪流满面,甚至当场给孟陈氏和孟韬磕头。
孟韬不由感慨,在这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诉求很低,他们只求吃上一碗饱饭。可就是这样简单的诉求,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有天灾也有人祸……
几个简单的举动,让孟家在定军山周围收获了巨大的声望,孟陈氏被人称作是活菩萨。孟韬也收获了极大的赞誉,人们都说孟家小郎君大有其父风范,也是仁厚善良之人,甚至被人称作“孟小善人”。
孟韬有些脸红,哪怕自己确实动过恻隐之心,但更多出发点还是为了赚钱。茶农们如此称赞,委实有些不敢当。
不过祖母孟陈氏却满脸微笑,她甚至不知道孙子究竟要做什么,却赞誉有加。老人家说了,这是积德的善事,神佛会保佑孙子成功的,也会保佑孟家平平安安,子嗣繁盛的。
怎么又歪楼到这事上来?孟韬再次满头黑线,尽管祖母念念有词,但孟韬并未理会,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孟家东厢房的小院里,定军寨手艺最好的华木匠被找来了,按照孟韬的吩咐,做出了一些形状特别的东西。经验丰富的华木匠愣是没看出来,韬哥儿做这些东西能有什么用处?
随后张瘸子被找了过来,作为在孟家十多年,深受孟诚恩惠的老人,他的忠诚值得信任。作为经营茶园多年的管事,他的技艺也值得充分信任,这两点是眼下孟韬最为需要的。
张瘸子诧异地看着孟韬将许多茶叶倒在一块木板上,然后用一块无锋的长刀来回不断的砍剁,就像是剁包子馅一样。
待茶叶被剁碎之后,孟韬搬来一个大铁锅,烧红之后说道:“瘸子叔,现在需要考验你的炒茶技艺。”
“嗯,韬哥儿尽管吩咐就是了。”张瘸子虽然不明白孟韬要做什么,他只知道听命行事。孟家对他可是有大恩的,昔年孟诚给了他吃饭的生计,而今孟韬又间接救了他的外甥女。所以但凡孟家有什么吩咐,他都会全力以赴。
孟韬随即低声吩咐几句,张瘸子立即行动,顶着高温快速翻炒片刻后,用手扒开茶叶,使得锅底露出来。孟韬抓住时机,从身后的提出一个木桶,舀了三瓢“不明液体”入锅,液体遇到高温的铁锅,顿时有白起升腾而起。
顾不上视线茫然,两人立即拿起木杈翻炒,由两边向中心,再由下往上,使得茶叶与液体均匀混合,茶叶也渐渐变软。
阿旺及时拿着一个木制的匣子进来,孟韬赶忙往进铺上一大张纸;张瘸子装了炒好的茶叶,一边散发热气,一边往匣子里倒茶叶。阿旺则拿起一块截面平滑的木棍不断来回杵击茶叶,就像是打夯土墙一般。
孟韬一直紧紧盯着,提醒阿旺用力大小和部位,直到身体强壮的阿旺累得满头大汗。张瘸子看的清楚,杵击至少持续了两三百下。而孟韬则不时扒匀表面的茶叶,最后还放上去一块木板封住,使得表面压的瓷实平整。
直到此时,三人才有机会喘口气。张瘸子疑惑道:“韬哥儿,你这是做什么?老汉怎么觉得,像是泥瓦匠制砖坯呢?”
孟韬笑道:“瘸子叔说的没错,我们现在做的这东西叫茶砖,或者叫砖茶吧!”
没错,正是砖茶!
自打知晓兴元府的茶叶主要销往西北之后,孟韬就动了这个心思,前世看过一个纪录片。砖茶出现和盛行似乎是从明朝开始的,很巧合,也是陕西茶商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品,或者加工手段。
北宋时期尚未出现,孟韬也旁敲侧击询问过,确实没有这玩意。因为在纪录片上看过传统砖茶的制作方式,孟韬便依样画葫芦尝试一番。如果成功,这将是孟家以后主营的方向。
砖茶与茶叶相比有什么具体优势,可能涉及营养学和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孟韬一时间也说不上来。但他坚信存在即是合理,既然明清时期砖茶大行其道,深受西北游牧民族喜爱,便自然有其道理。
从北宋到明清,草原人民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并没有什么大变化,所以他们没有理由不喜欢。只要推广得当,市场很广阔,销路应该会很好。
至少对茶商而言,运输方便了很多。蓬松的茶叶密度不高,往往分量不重但体积很大,在主要依靠牲畜和人力的古代西北,运输多有不便。途中若是遇到阴雨雾水也可能受潮,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如今吧茶叶做成一块块的“砖头”,同样的重量,体积和形状显然利于保存和运输。
这也是孟韬敢大规模收茶的一个原因,至少他不担心茶叶储存的问题。当然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契机,一个推广砖茶和赚钱的契机……
……
木匣子被打开了,纸张紧紧裹着一个砖头模样的茶块。孟韬及时拿麻绳将封口处捆住,然后拿出一根铁钎,在封口处扎了一个深深的小孔,插上了一根干枯的茅草茎。
经验丰富的张瘸子猜测道:“这是为了导散其中的潮气?”
“没错!”孟韬笑道:“不止如此,还要让它开花。”
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