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贞自接到朱桓让他进京联系赵文龙的命令之后日夜兼程,终于在钱谦益被送到锦衣卫大牢的第二天抵达京师,见到赵文龙之后将朱桓的嘱托一字不落的告知。赵文龙心知事情紧急,不敢耽误,立马赶到锦衣卫大牢,正好遇到了为钱谦益送信的狱卒。
“昨天刚送进来的犯人钱谦益关在哪?立即带我去见!”赵文龙见是狱卒王虎,拉住他问道。
“是,大人!”王虎不敢怠慢,连忙领着赵文龙前往关押钱谦益的牢房。
“王虎,今天早上有没有人来看望过犯人?”赵文龙四处打量着大牢内,看有无生人在场。
“回大人,这位犯人来头不小,一上午来看望的不下二十人,不过都被牢头挡回去了,按规矩案子未审理完不得探访。”
“很好,你给我看紧了,决不能私自放人进来,否则后果你是知道的!”赵文龙不忘叮嘱一声。
“小的明白!”
钱谦益在狱中心急如焚的等待着回信,不料一上午都没有人来看望,丝毫不知外面的情况,正要将狱卒喊过来请他去打听一下消息时,却看到昨天帮他送消息的狱卒领着一个锦衣卫武官走了过来。
“大人,里面就是犯人钱谦益。”王虎看了一眼钱谦益,向他使了一个眼色之后,才向赵文龙介绍道。
赵文龙上下打量了一眼钱谦益,见他看向王虎的眼神明显滞了一下,当下不动声色的问道:“本官乃是北镇抚司千户赵文龙,见过钱先生!”
钱谦益见赵文龙虽然年轻但语气十分客气,连忙拱手说道:“见过赵大人,不知大人来此何事?”
“哦,本官过来看看先生还有什么需要,先生乃是士林领袖,想必在这阴暗潮湿的大牢里待不习惯,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一声,只要不违反规矩自然给先生办到。”
钱谦益自然是十分感激,他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在这大牢里简直一天都待不下去,昨晚听着牢里审问犯人的声音,一夜都没有睡好。他虽然一向瞧不起锦衣卫的番子,此刻身陷囹吾也不得不放下身段,讨好的说道:”多谢赵大人关照,老夫在京师有些亲朋故旧,能不能请赵大人帮着传达一声,让他们能够放心。”
“好说,本官会让人告知前来探访之人,不过还请先生能够理解,案子未审出结果前,还不能让他们进来探访。在下公务繁忙,就此告辞了!”赵文龙告罪一声,领着王虎离开了。
走出大牢之后,赵文龙将王虎叫到一处僻静的地方,盯着他看了一会才问道:“犯人有没有让你递消息?”
“回大人,犯人昨晚写了一封奏折让小的替他呈上去。”
“奏折在哪?”
“在小的身上。”王虎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份奏折交给赵文龙。
赵文龙打开扫了一眼,见是钱谦益自辩的折子,将奏折收起来,继续问道:“还有没有?”
“回大人,犯人就给了小的一封奏折让转交上去。”王虎颤抖着说道。
赵文龙见王虎显然有所隐瞒,冷冷的说道:”不说是吧?来人,给我抓起来!”说完立马从身后蹿出几个锦衣卫番子将王虎抓住,很快就从身上搜出两封信来,还有一张一百两的银票。
赵文龙拿过信来见信封完好无损,拆开来看了一眼,正是钱谦益写给曹化淳和冯铨的求救信。赵文龙将信收起来,吩咐道:“将王虎关起来,这一百两银子赏给你们喝酒,从现在起,你们几个亲自看守犯人。记住,不得帮犯人传递任何消息,也不得让人私自进入犯人牢房!”
“是,大人!”几个锦衣卫番子将王虎五花大绑之后投进了大狱。
此后几日钱谦益见始终没有回信,不由得心急如焚,无数次向狱卒打听有没有人送信过来,不料自从那日赵文龙来过之后看守他的狱卒全部更换了,任他如何询问都无人回应,甚至连他送出的银票都无人敢收,久经官场的他知道是有人盯上他了,很自然的他将这笔账算到了温体仁的头上。
钱谦益自辩的奏折呈到皇上面前时,崇祯只看了一眼就丢弃在一旁,他此时实在无暇顾及钱谦益。
站在一侧的曹化淳有心想替钱谦益辩解几句,见崇祯心情不佳就将求情的话咽了回去。
“大伴,外间替钱谦益求情的折子都在这了吗?”崇祯看着案头上摆的一摞奏折足有三尺多高,皱着眉头问道。
“回陛下,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许多地方官员求情的折子臣还没有递上来。”曹化淳小心翼翼的回道。
“区区一个在野的臣子就有这么多人为他求情,还说没有结党?奏折全部留中!让锦衣卫尽快审出结果!”
“臣遵旨!”曹化淳指挥几个小太监将求情的奏折搬下去,随后去传旨去了。
次日朝会之上,仍不断有官员上疏为钱谦益等人辩解,皆被温体仁驳了回去,甚至有言官不惜以全家性命担保钱谦益没有结党营私,崇祯当即令锦衣卫扒了他的官服投入大牢。
仍在狱中的钱、瞿二人始终不认为有结党营私,上了第二份自辩的奏折,不过呈上之后崇祯连看都没看一眼,很快就亲自下旨定了他二人的罪,罪名正是结党营私。
温体仁在听到钱、瞿二人定罪之后,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了,不过皇上没有定他俩的死罪,令温体仁有些失望,他始终担心钱谦益会东山再起,东林党在朝中的势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不久之后远在荆州的朱桓也得到了消息,钱谦益的案子结了,温体仁算是保住了首辅之位,朱桓也得以暂时放下朝中之事,专注于译书馆的发展。
《天工开物》已进入最后的雕版印刷阶段,就等第一版印刷出来之后送往各地销售。此前朱桓一直打算筹建一个译书馆,翻译西方的一些著作,尽管从万历以来有众多的西方传教士借着传教带来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已经有许多人翻译过了,但数量有限,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只在少数开明的士大夫中间传播。
朱桓准备延揽这些精通西方语言与知识的士人一同翻译更多的西方著作,正好他得到一条消息当年法兰西传教士金尼阁到中国传教时曾带来七千册书籍,几乎涵盖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神学、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各个方面的书籍。
这些书籍只有少部分带到京师,由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翻译成中文,绝大部分还滞留在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