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重生美利坚之帝国崛起阅读> 第六十三章 平静的岁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三章 平静的岁月

1907年,是一个平静的年月,这一年除了刚果变成比利时国王直属领地之外基本没什么大事。

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地区还在积攒着怒火,但是在各国军队的装备、人员训练等方面还都没有准备好,最重要的巴尔干各国都在寻找背后的支持者,没有一个大国列强的支持,各国谁也不敢先动手。

自从上个世纪末俄土战争中土耳其战败,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就脱离了土耳其独立,土耳其开始了衰落的不可你转的进程。

对于历史上土耳其对巴尔干各国的残酷统治,独立的各国没有不想进行报复的,但如果单独凭借其中任意一国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个目标的。于是各国开始寻找盟友。

前边说过,所有只谈共同目标,不谈利益的,都是流氓。各国之间虽有最大的共同目标——土耳其,但各国之间也有矛盾。国土,哪个国家都需要,出海口,也是大家的渴望。于是各国始终说不到一块去,联盟,连不起来。

怎么办?欧洲列强都在看着的时候,英国行动了。

无外乎被称为“搅棍”的英国找上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当时叫门的内罗哥),答应支持他们结成联盟,并提供军火和军事顾问们。然后在英国支持下,黑塞联盟又加入了保加利亚和希腊,这下好了,四国联盟形成了对土耳其的半月形包围,形式开始对土耳其不利起来。

土耳其做了那么多年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虽然现在衰落了,可也不是几个小苍蝇能欺负的。不过这也就是想想罢了,俄土战争土耳其战败后,不仅丧失了好不容易中兴起来的军队精英,也是去原本还过得去的精神。一个国家的人民丧失了大国的自尊,即使有一两个精英还在,但如果没有其他大国支持,想保持甚至复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就在土耳其四处寻找金大腿的时候,德国人再次因为巴格达铁路找上了门。

20多年前,内燃机的发明使得石油这种资源应用进入了快车道,工业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德国由于脾斯麦首相的卓越眼光,也是飞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增长飞快。

欧洲的石油资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一个是俄罗斯的巴库。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不高,但是距离德国比较近,在德国的武力范围之内,所以从罗马尼亚得到石油不成问题。巴库的石油产量大,可是俄罗斯跟德国在巴尔干地区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德国的好基友奥匈帝国一直反对俄罗斯插手巴尔干,并且俄罗斯一直对加里西亚有着领土要求,三国同盟的存在实际上就是脾斯麦为避免俄国同奥匈帝国开战而把德国拽进世界大战的努力。

威廉二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之后,脾斯麦下台,不久之后,三国同盟瓦解,俄国因为得到法国大笔贷款转而倒向法国,然后形成了新的势力集团——俄法联盟。

德国就开始把获取石油的目光转向了中东,由于伊朗当时还是名义上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伊拉克等地包括阿拉伯半岛还都是土耳其的国土,所以德国与土耳其签订了铁路建造合同,意图打通从柏林——维也纳——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巴格达这一条石油运输线。

伊朗还是波斯帝国时,英国人就成为了最主要的影响力中心,波斯即使不是英国殖民地,但也被看做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德国人的做法立刻就招致英国的反对!英国不愿意有别的国家把手伸到英国人的地盘上,俄国人当年伸了一次,被英国人砍了一刀、回去了;德国人要来,一样要砍回去!

现在,土耳其面临几个新独立国家的报复性威胁,真是德国扩张影响力的时候!于是借着中东铁路(巴格达铁路)这件事就找上了德国驻土耳其特派顾问团的奥托·李曼·冯·赞德尔斯将军,由奥托引荐了有着帕夏头衔的苏丹宠臣哈桑财政大臣,说服了土耳其苏丹,加快进行巴格达铁路的建造,而德国和奥匈帝国将支持土耳其收复失地。

这样,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基本成型,不过还没有填满火药。

英国看到德国加入巴尔干与土耳其这盘棋,一看打不过,加上威廉二世雄心勃勃想建造总吨位世界第二的公海舰队,在海上成为威胁大英帝国统治地位的挑战者;在陆地上,法德之间因普法战争而结怨,法国一心复仇;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英国拉上法国就可以制衡德国——协约国隐隐成型。

既然三国协约成型(1907年完成一系列的协约签署),那么巴尔干各国背后的支持者就全部浮出水面,现在就等各国军队训练装备完成了!

由于塞尔维亚等主要巴尔干国家新独立不久,一切都在百废待兴中,一时没有钱买装备,与土耳其的开战时间就拖了下来。历史上直到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才爆发。

战争爆发之后,老迈的土耳其被几国揍了个满头包,失去几乎所有的欧洲领土。

不过,巴尔干几国加上希腊,好景不长,保加利亚又因为出海口问题与塞尔维亚等国发生矛盾,战争再次爆发!结果,保加利亚被揍了个鼻青脸肿,不仅土耳其得了一些好处,塞尔维亚成了最大赢家,领土扩张了近一倍,成了扎进奥地利的一根刺,同时也迫使保级利亚加入德奥同盟,去寻找靠山。

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束,也成为一战的导火索,现在就等塞尔维亚将它点燃。

然而,1907年整年都没发生什么战争,就连局部的小冲突都没有!

没有冲突,世界和平,对于美国、对于亨利其实也不是坏事,可以排除各级军官组成交流团到欧洲列强那里进行访问,不仅可以了解各国军队的训练、装备情况,还可以熟悉各国的战斗战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比较才能知不足、有进步。

1907年4月,亨利夫妇率领一支由海陆军军官组成的30余人的军官团访问德国。此时亨利的军衔依旧是中校,不高也不低,既能做到级别合适,又不让协约同盟双方感觉过于重视,符合亨利低调的要求。至于参加的军官,其他最高也不过是少校~嘿,亨利又把马歇尔带上了。说句题外话,有芬斯顿将军的推荐和亨利的保驾护航,古巴一战之后,马歇尔顺利晋升少校,比原本历史早了十几年。同时,亨利也告诉马歇尔,让他准备在少校军衔上多呆几年,至少美国不参加一战,就不要想再晋升了。

还是那件事,和平年代,以美国国会的尿性,不解散军队就不错了,晋升就等着玩儿吧。

对于美国人派出的军官团,威廉二世和他的总参谋部谁都没有当回事。美国远离欧洲大陆,和欧洲各国没有本质上的战略冲突,最多是一些贸易关税方面的矛盾,通过谈判进行利益交换是能解决的,而且这方面美国与英国的矛盾反而跟多一些。还有就是,以美国现在总共30多万人的常备陆军数量来看,还不如一个欧洲的二、三流国家多,所以在欧洲列强眼里美国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土一流,工业二流,军队三流不如的路人甲。

当然,从外交礼仪的角度上讲,不管美国是几流国家,人家中校领队还带着夫人,德国这边也要对等接待,人员也要至少是中校,职务也应该符合亨利参联会的身份-一样出身德国总参谋部才行。

德国方面接待亨利的是目前负责训练和动员的总参谋部第二处的副手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参谋约翰尼斯弗里德里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和马克斯霍夫曼,海军方面是弗兰茨冯希佩尔,一位中校,三位少校。

看似德国方面没有重视美国访问团,但亨利知道啊,德国方面排出来的几位校官都是什么人啊?鲁登道夫不用说,泽克特和希佩尔都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人物,德棍的崇拜者。

唯独霍夫曼没那么大名气,可这位也是货真价实的名将,真正的坦能堡战役的直接指挥者,1916年到1918年之间东线战场的实际控制人。如果不是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最为上级攫取了绝大多数的胜利光环,霍夫曼也不会黯然退役,并过早在一场事故中(?又是事故)去世。出生于1869年的霍夫曼属于老毛奇看重的那种懒惰而聪明的参谋军官中的典型,依他的生活习惯,不出事故的话,估计也能活个百岁老人的样子。要知道一战时的德国将领可有不少活到90多岁高领的!

德国的陆海军也一样有其他国家的毛病,不和。(都是钱闹的。希佩尔苦笑)

接到美国人后,两国的海陆军军官自然而然的分成了三波。一波是团长,然后一波海军,一波陆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